推窗见绿意,漫步入园趣。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在这里交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在这里共进。“世界滇红之乡”云南凤庆,正在以一座“镶嵌在公园里的城市”的全新姿态,展示边疆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温暖答卷。
凤庆县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全县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规划治理日益精细,宜业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历史文脉得以传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被列入全省“五城共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优秀典型县”。

以人为本筑根基,幸福“可感可触”
产城融合,激发内生动力。走进南部的凤庆产业园区,现代化标准厂房拔地而起,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这里,不仅出产着香飘世界的核桃与滇红茶系列产品,更通过“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模式,吸引企业集聚,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更贴心的是,数千套园区保障性住房,让产业工人实现了从“落脚”到“安居”的转变,“出了家门就进厂门”成为现实。
城乡协同,拓展发展空间。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三大经济”部署,构建“一带、一轴、五组团”的发展骨架,巧妙地将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十年来,凤庆县城区面积由7.6平方公里扩展至13.5平方公里,增幅达77.63%;城镇人口增加约6.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1.5%提升至31.74%。

夯实“里子”,撑起“面子”。发展不仅要看地标,更要看细节。在地下,“编织”了一张更安全高效的综合管廊与管网系统,有效根治城市内涝;在地上,生态停车场、便捷的充电桩、通达天然气管道等设施的完善,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心。这些“看不见”的工程与“看得见”的便利,共同筑牢了城市的安全韧性。

安居乐业,托举稳稳的幸福。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定制班培训模式,围绕七大全产业链及旅居产业、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精准确定培训职业(工种),将课堂开到乡村一线,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型。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9个,扶持25家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实现就近就地就业6.44万人。同时,从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到供给充足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凤庆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努力让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此安居,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五城”共建淬内核,城市“独具魅力”
凤庆围绕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大维度,全方位推进县域发展。
健康凤庆将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入城市建设,建成健康步道和“海绵城市”示范区,与中山大学10个附属医院建立“一院帮一科”帮扶机制,让高品质服务触手可及;美丽凤庆依托“十三山十八河二十四桥”的自然肌理,构建多层级公园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实现推窗见绿、漫步入画;文明凤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滇红茶文化为主线,通过七大场馆夯实文化基础;智慧凤庆以数字技术赋能政务、产业与民生,实现5G覆盖乡镇,并深化智慧交通、公园等场景应用;幸福凤庆坚持民生支出占比超80%,创新乡村振兴与就业模式,构建“15分钟服务圈”,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行走在今日的凤庆街头,“青瓦白墙灰腰带”的城市风貌清新雅致。曾被遗忘的角落,化身精致的“口袋公园”和趣味的景观小品。最令人称道的是对老茶厂、文庙片区的活化利用,旧厂房、老街区变身为特色夜市、文化地标和“打卡热地”,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在袅袅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凤庆,这座“长在公园里”的城市,正以其灵秀的山水、深厚的底蕴、蓬勃的活力与温暖的民生,细致描绘着边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图景。
云南网通讯员 杨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