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兰花能创造多大价值?从10元到80万元,从农户庭院到年产值超百万元的特色产业。记者近日从嵩明县科协获悉,在“科普惠农”项目的精准扶持下,嵩明县兰花协会将农民的个人爱好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当地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新路径。

据了解,成立于2018年的嵩明县兰花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至86名,其中超过七成为本地农民。2019年,在嵩明县科协的全程指导下,协会成功申报省级“科普惠农兴村”项目,获得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共15万元。项目资金用于从大理、鹤庆、保山等地引种“圆月亮”“板桥遗墨”“永怀素”等名贵兰花2207株,同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建设科普宣传站以及完善硬件设施,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协会成员的养殖技术和产业化运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协会培育的40余种兰花市场总价值已突破600万元,年产值稳定在1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100余户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并有效转移了120余名农村劳动力。兰花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这群‘兰痴’,因为热爱走到了一起,又在政策支持下,把热爱干成了事业。”协会会长子世平感言。多年前,他本人曾将一株10元购得的野生兰苗培育成价值80万元,这段兰花种植的佳话激励了众多乡亲投身兰花产业。如今,协会不仅在线下精耕细作,还积极通过直播等线上渠道拓宽销路,“嵩明兰花”的品牌影响力正逐步扩大。

嵩明县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支持更多农技协会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农民致富的“孵化器”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更多“希望之花”在田野上绽放。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嵩明县正积极筹划于2026年举办首届“嵩明兰花展”,设置名兰展示区、科普互动区、技术交流区、销售对接区等,集中展示协会近年来在名兰选育、科普推广、文化传承方面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兰花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云南网记者 龙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