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宁市县街街道王家庄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依托食用菌特色产业,在技术提升、自主生产和市场拓展方面同步推进,探索出一条集体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促进农户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径。
系统规划,夯实集体经济基础。村党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以“村两委班子+小组干部+先进党员”组建产业发展攻坚组,推动技术、销售、采摘、运输各环节高效协同。在技术保障方面,村两委组织人员前往食用菌产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并结合农技专家意见,编制《王家庄村食用菌生产流程和管护方法》《村集体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系统规范从原料配比到病害防控的全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目前,王家庄村已建成20个高标准大棚,菌包满载存放量达7万个,高峰时期日均产菇500千克,已实现销售收入20万元。
辐射带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先期探索和稳定产能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区),打造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产业共同体。共享管理经验与市场渠道,助力周边村(社区)降低产业进入门槛。所产菌包除自用外,还销售到青龙街道青龙社区、县街街道县街村等村(社区)并与其达成合作,构建因地制宜、抱团发展的良性机制,打造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产业共同体。在扩大自身产业规模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振兴路径,周边村(社区)4户农户表达参与意愿,吸引3个村(社区)参观调研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多元收益,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引入“菌包代管、公司兜底、以劳增收”机制,构建起覆盖菌包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统一销售的全流程联农带农体系。由村集体公司统一制作菌包分发至农户,并负责产品回收与销售,农户专注日常培育与采收环节。销售收入在抵扣菌包成本后全部归农户所有,形成风险可控、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在带动增收方面,形成三条稳定路径:一是通过土地流转直接惠及出租土地农户;二是设置长期临时性务工岗位,吸引农户实现就近就业;三是依托菌包代管模式,帮助农户在零成本投入、零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获得稳定收益。目前该机制已在两户农户中试点运行,累计投放菌包1.5万余个,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循环经济,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构建“制包—培育—采摘—回收”的绿色循环体系,建立废弃菌包回收利用机制,鼓励农户将废弃菌包交回指定回收点,由村集体公司负责定期收集、分类和处理,确保废弃物有序流转,经统一加工转化为有机肥后,免费提供农户使用。重新还田利用,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带动农户参与生态治理,实现环境保护与生产降本的协同推进。
云南网通讯员 马煜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