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盐津——乡村行·落雁乡专题之五】“小乌鸡”变身乡村振兴“大引擎
在滇东北的群山深处,盐津县落雁乡的青山绿水间,一群群“紫冠、乌皮、乌骨、乌肉”的盐津乌骨鸡,正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鸡”“幸福鸡”。近年来,落雁乡锚定生态资源禀赋,将乌骨鸡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以“强链条、优模式、促联结”为发展密钥,通过建强配套设施、创新养殖体系、完善利益机制,推动产业实现从“零散养殖”到“规模发展”、从“单一产品”到“全链增值”的华丽蜕变。如今,“盐津乌骨鸡”的品牌越叫越响,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落雁乡的土地上生动铺展。

产业要发展,源头是关键。落雁乡深知标准化育苗对产业提质的核心作用,锚定“品种纯正化、培育标准化”目标,全力打造乌骨鸡产业“育苗引擎”。走进落雁乡万成脱温厂,恒温育雏室里暖意融融,一排排育雏笼整齐排列,刚破壳不久的雏鸡叽叽喳喳,活力满满。这里配备了专业孵化设备、精准控温系统及全套防疫设施,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养殖规范,对雏鸡开展科学投喂、定期防疫,从源头保障每一只乌骨鸡都保持纯正的品种特征。“我们的鸡苗严格按照脱温40天、单只体重300克以上、做齐6次8种疾病疫苗的标准脱温,保证交到养殖户手里的鸡都是健健康康的”,脱温厂负责人袁万成表示。
目前,全乡已建成可用鸡舍402个、乌鸡示范园2个、年脱温100万羽的脱温场1个、饲料与养殖增重试验点1个,每年可培育优质脱温鸡20万羽,累计脱温43.6万羽,完全满足本地养殖需求。更让养殖户暖心的是,脱温厂实行“保本微利”运营模式——低价向养殖户供应脱温雏鸡,还以保底价收购成品鸡,彻底破解了农户“育苗难、选种难、销售愁”的后顾之忧,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以前养几只鸡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合作社帮忙,雏鸡、技术、销路全不愁,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落雁乡龙塘村脱贫户老罗一边给院子里的乌骨鸡投喂饲料,一边笑着说。这背后,正是落雁乡针对农户养殖条件差异,创新推出的“大户集中养殖+农户散养”协同模式,让不同条件的农户都能在产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于有能力、有意愿扩大养殖规模的农户,乡党委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指导等方式,培育出15户乌骨鸡养殖大户。这些大户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基地,配套生态鸡舍、粪便处理区等设施,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养殖,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而对于缺乏规模化养殖条件的脱贫户、留守农户,落雁乡则推行“四统一”贴心服务:由合作社统一调配雏鸡、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提供防疫物资、统一按保底价收购,农户只需利用自家院落、山林等闲置场地,采用“散养+补饲”的方式,就能低门槛参与养殖。

如今,全乡已有1631户农户加入散养队伍,户均出栏50余只,186户脱贫户借此实现稳定增收。曾经不起眼的“小养殖”,如今真正变成了群众的“稳饭碗”“金口袋”。
产业要长效,利益联结是核心。落雁乡精心构建“合作社+脱温厂+养殖户”“合作社+企业+养殖户”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共享发展红利,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脱温厂负责提供优质鸡苗和技术标准,并保价回收成品鸡;合作社牵头组织养殖户建设鸡舍、开展技术指导,打通服务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养殖户按照规范专心养殖,降低养殖风险;企业则深度参与收购销售,拓展市场渠道,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不仅如此,养殖大户与散养农户还结成了“帮带共同体”。大户们主动上门,通过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的方式,向散户传授养殖技巧;在鸡只出栏时,还协助散户完成送检、包装等环节,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商品化水平。这种“大户带散户、散户跟大户”的模式,让产业发展的暖流涌动在每一个角落,也让乡亲们的心贴得更近、劲往一处使。
如今的落雁乡,乌骨鸡产业已形成“育苗—养殖—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订单纷至沓来,目前已提前签订25万羽意向订单,收到定金10.75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卖活鸡”,落雁乡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条,研发出乌骨鸡丁、椒麻鸡、乌鸡药膳汤等特色深加工产品,让“盐津乌骨鸡”的附加值不断提升。

落雁乡将继续聚焦“提质增效、品牌升级”,进一步推动乌骨鸡深加工产业发展,让“小乌鸡”真正长成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只只乌骨鸡正振翅高飞,载着乡亲们的幸福梦想,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