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包拓业 报道)11月21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相关情况。据悉,自2021年正式设立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中华水塔”水源涵养能力稳步增强,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首批设立且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冰川雪山、高寒湿地及草原草甸景观,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据发布,正式设园5年来,公园严格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包括黑土滩、黑土坡、沙漠化治理以及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等工程,治理面积达3100多万亩。监测数据显示,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草地综合覆盖度已达36.8%,较试点前提高8.6%;产草量提升13.1%;黄河源头玛多县湖泊数量从4077个增至5849个,“千湖之景”得以重现;水源涵养能力指数提升至92.6,增幅超过两成。目前,园区每年稳定向下游输送600至900多亿立方米优质活水,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Ⅰ类水质占比近40%,“中华水塔”的蓄水功能和供水安全得到有力巩固。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园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呈现明显恢复态势。藏羚由“濒危”降为“近危”,雪豹由“濒危”降为“易危”,兔狲、藏狐、野牦牛等珍稀动物活动日益频繁。通过编印动植物图谱、投资4000余万元开展雪豹及藏羚羊迁徙智慧监测、构建生态管护监控平台和管护员管理体系等措施,形成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监管。同时,严格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长江禁捕,园区内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为“良”,生态系统日趋健康稳定。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表示,未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以更高站位推进保护管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确保主要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珍稀物种种群稳定健康,全力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