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追光一生 薪火不熄!从王大珩展览馆读懂“追光者” 的精神传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4日 00:12:3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原标题:追光一生 薪火不熄!从王大珩展览馆读懂“追光者” 的精神传承

长春理工大学图书馆二楼,王大珩展览馆的灯光温柔而明亮,入口处巨幅照片里中,这位“中国光学之父”仿佛注视着每一位追光者,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科技报国”的赤诚就这样在一代代青年中继续传承。王大珩用96载人生,亲手奠基了长春“中国光学摇篮”的地位,点亮了新中国的追光之路。如今,这束跨越时空的光,仍在吉林白山松水间绵延,照亮无数青年的报国征程。

展览馆内,三大展区循着王大珩的人生轨迹徐徐铺展,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不朽传奇。

1948年,放弃英国优渥待遇的王大珩,带着“为祖国造光学玻璃”的执念归国。彼时中国光学工业一片空白,1吨国外光学仪器等价于1吨黄金。在长春铁北的破旧厂房里,他和团队裹着棉袄守熔炉,饿啃高粱米、困卧木板床,1953年成功熔制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此后十年,“八大件一个汤”的奇迹震惊全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等8件精密仪器相继问世。在零下30摄氏度的车间里,在“两弹一星”的攻关现场,王大珩始终冲在前沿,用光学技术为国防事业装上“火眼金睛”。他倡导的“一竿子插到底”精神,至今仍是科研人攻坚克难的法宝。

既是科研拓荒者,也是教育点灯人。1958年,王大珩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今长春理工大学),亲自讲授物理课,提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理念。他掏出100万元设立奖学基金,资助近百名学子成长为光学骨干。如今,他的学生遍布航天、激光等领域,续写着“光的传奇”。

晚年的王大珩依旧“追光”不止。1986年,他与三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催生了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863计划”;90岁高龄时,仍伏案起草空间科学卫星建议书。“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这句自题诗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自2005年王大珩展览馆开馆以来,已有50余万人次走进这座展馆。泛黄的留学笔记、带着岁月痕迹的实验工具、按1:1还原的校长办公室,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参观者们在此与科学巨匠隔空对话,深刻体悟“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精神真谛。

如今,编号17693的“王大珩星”在天际闪耀,长春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蓬勃发展,都在见证着“大珩精神”的永续传承。这束跨越世纪的光,终将指引无数后来者循光而行,续写属于中国的崭新追光诗篇。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

图片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初审: 赵新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