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考砸了怎么办?宁波名班主任拆解三大“沟通坑”
甬派客户端记者 钟婷婷 樊莹
“钉钉一响,心跳加速……”考后查分时刻,往往是家长们“血压飙升时刻”。孩子一进门,那句“今天考得怎么样”是不是在喉咙里滚了又滚?而当成绩单上的数字不尽如人意时,你是不是也会瞬间“破防”?
近日,一位家长向记者分享了她的“考后心路历程”——一次因孩子考试失利而情绪失控,事后又懊悔不已的经历。其实,面对成绩单上的“不如意”,家长们的反应可谓五花八门。
从95分到80分
妈妈看到成绩后“紧急作战”
“家长们,这个单元的数学练习卷已发,请关注。”晚上8点整,李女士的手机屏幕随着钉钉提示音骤然亮起。
她的心咯噔一下,随即而来是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家孩子是个典型的‘报喜不报忧’。考得好时,放学路上早就用爷爷手机打电话过来,进门还得把卷子拍桌上,就差没敲锣打鼓了。但今天的表现很平静,不是一个好兆头。”
李女士走到孩子房门口,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儿子,出来一下,我们聊聊。”孩子磨蹭着走出来,眼神躲闪。李女士单刀直入:“数学卷子呢?我看看。”
当红色的“80”分映入眼帘时,李女士感觉一股火“噌”地蹿上头顶。
“怎么回事?这学期你数学哪次低于95分,为什么考这么差?”她的嗓门不自觉地高了八度,语速快得像机枪,“好几道错题还没订正!我要是不问,你是不是打算‘瞒天过海’,不把卷子拿出来了?”
一瞬间,家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孩子低着头,一言不发。李女士一边打电话给孩子爸爸:“考试考砸了,赶紧回家辅导数学!”一边给数学老师发消息:“王老师您好,打扰了,想了解一下孩子最近在课堂上的状态……”活脱脱一场“危机应急处理”。
“救兵”爸爸及时赶到,他拿起卷子看了看,拍拍儿子肩膀,说:“我还以为是多大的事呢。我上初中的时候,有次数学才考78分,被你爷爷训,后来不也追上来了?一次没考好,天塌不下来。”父子俩随即关进书房分析错题,留下李女士在客厅生气。
半小时后,数学老师回复:“这个单元的知识点确实容易混淆,班里好几个尖子生这次都没上90分,孩子上课挺认真,别太担心。”李女士读完这条微信,才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从“一级战备”回归了“正常状态”。
初中成绩就像开盲盒
保持“平常心”
相比之下,家有初三儿子的吴女士,已然是“身经百战,见怪不怪”。面对儿子过山车般的成绩,她练就了一身“佛系”本领。
“我儿子的成绩?那简直是开盲盒!”吴女士笑着对记者说,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语文考最好的时候,班级第七,最差倒数第五;社会考最好的时候,班级第五,最差直接‘垫底’。每次考试我都带着拆盲盒的心情。”
她坦言,初中三年,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很多家长不自觉地会把孩子考得最好的一次当作‘正常水平’,一旦考不好就觉得‘考砸了’。我后来想通了,反过来就好,把考不好当作常态,考得好当作超常发挥。这样一想,不仅不焦虑了,还时常有惊喜!”吴女士说。
比起分数,如今吴女士更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她说:“我会留意他有没有在该学习的时候偷偷玩手机,作业是不是认真完成了。如果这些都没问题,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初中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成绩起伏太正常了。”
她特别理解“中等生”家长的焦虑:“我们这些‘中等生’家长更要放平心态。中等生的弹性空间最大,进步和退步都可能很惊人。关键是孩子有没有保持学习热情。只要他状态在线,我们做父母的要多体谅理解孩子。”
有着类似想法的还有廖女士。她的女儿正在读初一,这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孩子怕被批评,一直支支吾吾不肯说,直到老师在群里发布成绩,廖女士才知道。
“一开始我挺生气的,孩子这样的成绩,两年后怎么冲刺中考。更让我在意的是她不敢直面问题的样子。”话虽这么说,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廖女士心里清楚,这个年纪的孩子自尊心强,既怕辜负家长的期待,又对不理想的成绩感到焦虑无措,沉默、逃避不过是想暂时躲开压力的本能反应。
深知硬逼只会适得其反,后来廖女士没有主动提起成绩单,而是拿出一张便签纸,写下“一次失利≠定义未来”,贴在孩子书桌前,又和女儿玩起了“错题闯关”小游戏,把试卷错题按难度分成“青铜”“白银”“黄金”关卡,每攻克一道就贴一颗星星,集满星星兑换一次周末出游选择权。这个新鲜的方式让孩子瞬间卸下防备,主动跟着妈妈分析错题。母女俩还约定,周末一起梳理课本知识点,逐题攻克错题,把这次的失利变成查漏补缺的契机。
考试本质是一次“知识体检”
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
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宁波家长意识到,孩子读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业起伏,而这段时期,也是亲子关系的“磨合场”。如何把握沟通的尺度,是一味鼓励肯定还是选择严厉批评?这一难题不仅让不少家长纠结,也引发了众多教育专家的关注与思考。
“很多家长把考试当成‘最终判决’,却忘了它本质是一次‘知识体检’。”宁波市首届名班主任茅燕琴结合大量真实教育案例,总结出家长最易踩的三大“沟通坑”。
她说,“审判长模式”的家长最伤孩子,一看到分数就劈头质问“你对得起谁”,让孩子陷入“我再努力也没用”的无助;“消防队长模式”的家长则过于急功近利,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立刻加码试卷、取消所有娱乐活动,只会把学习变成“应付考试的拉锯战”;而“躺平式鼓励”的家长,尽管嘴上说着“没事,你很棒”,却让考差的孩子感受不到真正的关心,甚至会让孩子产生“爸妈是不是放弃我了”的错觉。
针对亲子沟通的雷区,茅燕琴老师给出了具体沟通建议。
她认为,家长可以先用“没考好肯定挺难过的吧?”这样的共情话语,让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的港湾;接着,和孩子一起把“考砸了”的笼统焦虑,转化为“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哪种题型易出错”的具体问题;最后用“每天5分钟专项练习”的小步行动,让孩子觉得“这个问题我能解决”,明白“爸爸妈妈会和我一起努力,而不是时刻监视”。
同时,家长回到家该静下心来,听听孩子考后的情绪与困惑,不随意打断、不急于评判,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有效沟通的大门自然会打开。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完美小孩,而是让孩子拥有跌倒后能再爬起来、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
眼下不少家长热衷于表扬孩子,但表扬和正向激励其实有着本质区别,属于完全不同的教育思路。余姚市名班主任、余姚市姚江中学教师黄飞萍则从“优势教养”的角度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有效的激励不是“只夸不教”,而是家长要掌握先发现孩子的优势、再引导发挥优势、最后持续放大优势的教育智慧,“当孩子在擅长的领域收获成就感,这份自信会迁移到生活方方面面,让他更有勇气面对挑战、弥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