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市已形成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昨天(26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2025年是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收官之年,创新产业活力显著提升、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100个、第二批市级机关顺利搬迁……报告指出,北京在推动减量发展、克服“大城市病”方面蹚出一条路子,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一批可视化成果。
平原多点地区迈入发展新阶段
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报告指出,本市“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增强。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完善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国际交往重点区域和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创新产业活力显著提升,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业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目前,本市中心城区重点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发力,示范性推动城市更新。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东六环改造工程实现通车,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正式投用。两轴地区功能环境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北中轴地区强化国际交往窗口功能、南中轴博物馆群一期加快推进。“一区一策”发布五个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平原多点地区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
美丽北京建设方面,有序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完成“两园一河”地区国际方案征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焕新亮相。生态保护修复有力推进,首都西部山水工程有序实施。
民生福祉得到有效改善。本市综合交通体系强硬件、促便捷、治拥堵,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持续落实,绿色出行比例不断提升。开展CBD地区、奥体中心区、八达岭长城景区等重点区域交通优化研究及治理。推动“好房子”建设,促进住宅品质提升。
核心区疏解减量提质成效显著
放眼核心区,报告指出,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不断优化,中南海—天安门地区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天安门城楼、长安街焕新亮相,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疏解减量提质成效显著,完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持续推进核心区内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全市均衡布局。
名城保护的系统性也进一步提高。报告指出,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申遗成功为新起点,编制印发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中轴线保护水平。推进核心区首批文物腾退保护利用计划落实,其中,先农坛庆成宫、五八二台家属区、古观象台南院、国家话剧院高层住宅楼、北新华街近现代建筑、孚王府、醇亲王府南府等7处全部完成腾退,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正在签约。
城市更新工作让环境更宜居,完成核心区内77个老旧小区改造,区属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2008户。实现东直门枢纽周边环境、朝阳门南北小街等街巷环境品质提升,西单北大街重现老街风貌,打造西单连廊、大吉巷等城市更新可视化项目。传统商圈改造提质,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打造文旅消费新地标。北京站周边环境品质不断优化。
以“数智化”提升精治共治水平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下一阶段将推进城市治理从治病到健体,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面向多元需求着力优化住房供应体系结构。推动“好房子”建设,优化分圈层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以“数智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精治共治水平。健全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推动一批投资大、见效快、有影响力的城市更新项目。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核心区将精细引导新阶段“双控四降”,发挥疏解减量综合效益。持续推动核心区内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全市均衡配置,推进白塔寺、景山、磁器口东街区等片区的减量实施。统筹开展轨道交通微中心建设,谋划低效楼宇更新与周边环境提升,补充城市功能短板。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系统整治非机动车停车乱象,加快打通交界地带道路断点,改善核心区交通秩序。(蒋若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