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线传真】履职为民绽芳华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我是‘青二代’,5岁来到青海,在这里长大,见证了这片高原的发展。如今,能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与青海高质量发展建设,为青海建设尽一份力,深感荣幸,也是责任所在。”省政协委员王同玲在接受采访时,言语间满是对青海的深情与履职的热忱。
作为第十二届、十三届省政协委员,8年的履职生涯在王同玲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从初任委员时的兴奋自豪,到面对履职任务时的彷徨困惑,再到历经实践探索后的从容笃定,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政协这个平台的淬炼。当看到自己提交的提案被采纳、建议落地生根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与获得感,让我更加坚定了履职的责任和意义。”回顾过往,王同玲感慨万千。
“政协委员不是挂在胸前的荣誉勋章,而是扛在肩上的责任。”这是王同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她8年履职生涯的行动指南。从企业家到政协委员,身份的转变让她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的“危机”意识。“政协委员队伍藏龙卧虎,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与大家的交流探讨中,总是感到自身的不足,这也让我把学习当成了日常习惯,不断给自己充电赋能。”王同玲坦言,只有持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熟悉政协工作要求,才能更好地反映民意、建言献策。
谈及履职心得,王同玲凝练地总结为六个字:“学习、调研、思考”。“学习是履职的基础,必须不断跟进时代步伐,吃透政策精神,才能确保建言方向不偏;调研是履职的关键,只有深入基层、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能了解真实情况,让提案建议真实有效、切实可行;思考是履职的升华,提出的建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站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高度,要有前瞻性,才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深入基层调研,是王同玲履职的重要日常。“在基层调研中,我发现农牧区群众的眼健康意识不足,不少老年人因白内障未能及时治疗,生活没有质量;一些孩子因错过视力最佳矫正期,影响了成长发育。”这些调研所获,成为她深耕民生履职的起点,“基层百姓大健康的需求,成为了我履职的一个核心重点。”王同玲说。
儿童眼健康是王同玲长期关注的领域,也是她履职的重点方向。凭借长期深耕该领域的工作经验和深入基层的调研积累,2021年,她精心撰写并提交了《关于关注高原儿童眼健康的提案》,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启动儿童眼健康早期干预专项活动,光彩明天儿童眼科医院积极参与,连续三年免费筛查并对达不到低保收入的患者进行免费治疗。为了儿童眼健康工作得到持续保障,王同玲将光彩明天儿童眼科医院2条获得国家专利技术的眼疾治疗线设备捐赠当地医院,让“纸上的建议”真正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次,她跟随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赴基层调研时,发现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匮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当即发挥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资源,向三江源基金会捐款200万元,向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捐赠价值1700万元的医疗器材,这些设备破解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困境,让偏远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政协履职的同时,王同玲还以公益践行者的身份,将健康守护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针对青少年眼健康问题,她牵头开展了视力筛查公益活动,承接浙江援青“红船关爱”斜弱视儿童干预项目。组织专业医疗团队深入海西州、玉树州、海南州的学校、幼儿园,开展儿童视力筛查与初诊,为学校建立了眼健康档案,通过定期随访、跟踪干预,实现了眼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为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保驾护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同玲深知,要让健康服务真正扎根基层,就要提升基层医疗的“造血”能力。为此,她向玛沁县、班玛县人民医院,杂多县人民医院捐赠了专业的眼科医疗设备,并组织医疗团队,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免费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同时,她还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开展“进社区、送健康”行动,把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从繁华城区到偏远牧区,从政协会场到诊疗一线,她始终以“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为根本遵循,在履职尽责中彰显担当,在践行社会责任中传递温暖,书写着新时代政协委员的初心与芳华。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