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运行4年来,我省防汛救灾已从“经验应对”转向“科技决胜”。科技手段不仅是提升防汛效率的工具,更从根本上重塑了灾害监测、预警、救援、复盘的全过程,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起了“智慧防线”。
在11月20日召开的全省防汛救灾工作会上,省委书记王宁总结我省防汛“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的8条经验启示,其中的第七条指出,强化科技赋能是防汛救灾的有力支撑,必须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全方位提升防汛救灾能力水平。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既要有“土办法”,也要有高科技,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风险监测、预警叫应、抢险救援等各环节。
我省建立“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的基础是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该机制实施4年来,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基础业务能力,气象预报产品最小时空分辨率达10分钟、1公里,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1.2%,时间提前量64分钟。精准的预报破解了我省山区气候多变、主动提前防御难的防灾救灾瓶颈。
传统的防汛措施中,预警信息常因层级多、传递慢导致“末端失效”,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打破了预警“信息差”。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过建设和运用“云南省水旱灾害应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云汛达”App,构建了“省—市—县—乡—村—网格员”的六级直达通道,把预警接收时间压缩了90%,避免基层因信息延误错失应对窗口。目前,基层责任人和网格员用户人数已超过25万,改变了层层传递、层层反馈、层层统计的传统方式,大大提升了预警和反馈等信息传递效率,推动防汛救灾工作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洪涝灾害的发生多数伴随极端天气,断电、断网、断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应急通信和现场排查尤为关键。省应急管理厅在重点风险地区部署的1700多部卫星电话,能够确保信息沟通不中断,让指挥中心可以及时掌握一线情况,成为紧急情况下的“通信生命线”。
省气象局联合运营商推出的“电子围栏”技术,实现了预警信息的精准推送——在数字地图划定区域后,区域内群众可直接收到手机预警短信,避免预警信息“大水漫灌”导致的遗漏或冗余,既杜绝了无关信息干扰,又防止了关键信息遗漏,让预警信息精准送达、发挥作用。
面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精准研判是科学应对的前提。我省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研发的AI大模型,为灾害风险研判提供了“智慧大脑”。这些模型依托海量数据,能快速分析气象、地形、水文等多维度信息,精准识别灾害隐患点、预测灾害发生概率,打破了以往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的局限,让防汛救灾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判转变。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为灾害隐患排查插上了“翅膀”。今年10月初“博罗依”台风期间,广南县板蚌乡通过无人机巡查,提前发现1个滑坡风险点,成功转移33户127名群众。今年8月20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泥石流灾害,省自然资源厅紧急启动应急测绘二级响应,云南省基础测绘技术中心从昆明、文山调派11名技术骨干,携带飞马V10、大疆M350、D2000等无人机设备奔赴灾区,测绘受灾区域,生成正射影像及三维模型,为抢险决策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科技赋能防汛救灾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单次灾害的应对效率,更勾勒出我省防汛救灾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已成为防汛救灾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还需打破数据壁垒、加强部门协同,构建起监测精准、预警及时、救援高效的现代化防汛体系,以技术创新破解防汛救灾难题,让科技为应对各类灾害风险、守护人民群众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