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全力创新并推广粮经协同模式,以科技赋能“一地多产”“一季多收”——粮经协同 钱粮双丰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8日 21:34:27  来源: 云南网

  【开栏语】

  “加强粮经协同发展,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增值增效”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即日起,云南日报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设“建粮经联动体系 寻钱粮双丰之策”栏目,宣传我省粮经协同模式等经验成果。敬请关注。

  云岭大地上,粮经协同模式的推广应用,擘画出粮食稳产和农民增收的美好画卷:农旅融合让田园变身“网红景区”,接踵而至的客流带动当地发展;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取得“山地一年两季粮,亩产鲜薯超7吨,亩收超万元”的突出效果;稻、鱼、木耳共生,实现了“一水三收”……革新传统农业单一种植方式,加速推广以高效复合种植为核心的粮经协同模式,既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又鼓起了农民致富“钱袋子”,成为我省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云南农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融合转型的关键一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算好助农增收的致富账,更要算好端稳粮食饭碗的安全账。”我省著名水稻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小林研究员介绍,云南是国家粮食产销平衡区,又是全国优势特色经济作物重要生产区,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近年来云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争地矛盾比较突出。为有效破解“保粮食”与“促增收”矛盾,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农科院紧扣“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目标,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启动实施“粮经协同千斤万元示范”工程,利用云南农业一年多季特点,创新并推广粮-菌、粮-菜、粮-烟、稻+、双薯协同等20个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打造一批增产增收试验示范样板。截至目前,已开展核心示范1.37万亩,辐射带动28.71万亩,总体上达到“粮食超过1000斤和亩均收入超1万元”的目标,有力有效支撑了粮食稳产和农民增收。

  看似简单的粮经协同模式,其实科技含金量十足。种植茬口如何更好衔接?轮作品种怎样合理选择与搭配?连作障碍的问题如何解决?季节性空闲的困局怎样突破?针对这些亟须破解的共性技术问题,省农科院“诊脉开方”,在专用品种选育与筛选、基本农田粮经作物周年生产模式优化、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等关键领域强化攻关,通过技术创新提单产挖存量,通过轮作间作寻空间找增量,提升土地综合收益。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种植习惯、产业基础等情况,省农科院科研团队深入调研,按照地理区位并结合生态类型,精准制定粮经协同技术方案,重点打造滇中高原粮菜烟花果药协同、滇东北山地粮油果薯烟菜协同、滇西热区粮茶咖烟薯蔗协同、滇西北山地粮薯果药油菜协同、滇南热区粮咖茶蔗药菜果协同等发展模式。

  优中选优,选准良种。根据粮-菌、稻+、粮-菜、稻-薯等不同粮经协同模式对品种生育期、抗性、品质等生物学特性的要求,省农科院科研团队精准选育筛选出国审优质常规稻品种“云科粳8号”、马铃薯早熟品种“云薯902”等15个适宜协同种植的优良专用品种。

  时空统筹,创新模式。围绕时间不浪费、空间不闲置的目标,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好空间、衔接好时间,凝练楚雄“水稻-大蒜”轮作、盈江“水稻-马铃薯”轮作、施甸“夏粮冬菜、间套巧种”、罗平“油菜+”、建水马铃薯、甘薯“双薯”协同、耿马“水稻-茄子”轮作、德钦“玉米-羊肚菌”轮作等典型模式,通过立体间套种,向空间要足效益;粮经错季种,向时间抢出收成;绿色轮作种,拓展农业多元价值。

  绿色防控,守护丰收。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在祥云县示范推广“玉米烤烟轮作双套种豌豆大麦”二年六熟制模式,不但充分利用了烟田种植空间、光热及烟后盈余的土壤养分资源,还有效消减了烤烟、菜豌豆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发生。在德钦县示范的“玉米-羊肚菌”轮作模式,玉米收获后的秸秆作为羊肚菌种植的培养基原料,羊肚菌种植后的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解决了长期种植玉米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让土地“连轴转”却不超负荷。

  在盈江县示范的“马铃薯+西瓜+优质稻”一年三熟模式,亩均总产值超1万元;在嵩明县示范的“番茄-玉米-大白菜”模式,亩均收益达2.6万元;在楚雄市示范的“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亩均总产值达1.5万元……一系列粮经协同模式在云岭大地上落地见效,凸显出了三重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技术示范总体上实现“粮经协同千斤万元”目标,较单一作物种植效益好;二是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缓解了粮经争地矛盾;三是生态效益,粮经协同打造出多种作物相互搭配、绿色循环的生态系统,改善了土壤健康,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增效,从资源争地到生态和谐,粮经协同模式应用的效果有目共睹。“要进一步细化技术方案和工作措施,推动成果熟化应用。”李小林表示。

  让更多农户在土地上“种出”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粮经协同期待更多创新突破,把科技创新的愿景转化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景。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李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