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句傣语“宾弄赛嗨”(意为“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团结温情。如今,孟连县人民检察院将这一传统智慧融入法治实践,以检察之力守护民族团结,以法治为笔、以真情为墨,让法治光芒照亮边疆村寨。
党建引领聚合力,做民族团结的“守护者”
“粽子香,情谊长,检侨联谊话家常。”今年端午节,孟连县检察院党总支联合县委统战部、民宗局举办的“检侨联谊”活动暖意融融。党员干警与各族群众围坐一堂,折粽叶、填糯米、裹丝线,糯米的清香里混着欢声笑语;夜幕降临,大家一同观看电影,畅谈生活变迁,为定居境外的同胞搭建起跨越国界的亲情桥梁。这场“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让“宾弄赛嗨”的温暖穿越山海,也让党建工作的成效实实在在落地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党建是引领民族团结的“红色引擎”。孟连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构建“党建+业务+民族团结”三维融合工作模式,建立“党组—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将民族团结工作深度嵌入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各环节。从案件办理到矛盾化解,从普法宣传到公益保护,党组织的旗帜始终在民族团结一线高高飘扬,实现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双语服务解民忧,做各族群众的“贴心人”
“检察官,谢谢你用傣语跟我讲法律,不然我真的搞不懂!”在孟连县娜允镇边境村寨,一位傣族老人紧紧握住双语检察官艾章嫩的手,激动地说道。
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双语检察官,艾章嫩始终扎根基层,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传递法治温度,成为连接司法与各族群众的“连心桥”。
不久前,艾章嫩接到一起困扰老人十年的咖啡地租赁纠纷。一边是企业拖欠租金,一边是老人亲属因继承问题争执不休,矛盾错综复杂。艾章嫩没有简单机械办案,而是带着“宾弄赛嗨”的共情之心,既当法治宣传员,用通俗的傣语向企业负责人阐释《民法典》中合同公平原则;又做矛盾调解员,从“先尽孝、后继承”的情理角度,帮助老人亲属理清关系、化解心结。最终,这场僵持十年的纠纷圆满化解,企业当场支付拖欠租金,亲属之间重归于好。
从跨境团聚的温情守护,到基层矛盾的源头化解,孟连县人民检察院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首位。如今,1支由6名熟练掌握傣语、拉祜语、佤语的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组成的“双语检察小分队”,已全覆盖9个边境村寨。2025年以来,小分队累计成功化解涉及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劳务报酬等各类矛盾纠纷19起,用“双语+调解”的模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提升了边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色普法润民心,做互助互帮的“好亲戚”
“自家的银行卡就像家里的钥匙,可不能随便借给外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骗子的‘帮凶’,既害了自己,也对不起‘宾弄赛嗨’的情分啊!”“火塘会”上,孟连县检察院的检察官以“亲戚朋友”的身份,用傣语向各族群众讲述电信诈骗案例,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在场群众频频点头。
这是该院创新探索的“宾弄赛嗨”式普法——打破传统普法“单向宣讲”的模式,将“巡回法庭、火塘会、院坝会”升级为情感联结、法治浸润的亲情平台。
在巡回法庭上,检察官既是指控犯罪的国家公诉人,也是为大家断是非、明法理的“明白亲戚”;在火塘边、院坝里,检察官用乡音唠家常、用身边案例敲警钟,让法治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这种独具特色的普法模式,不仅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更借助“宾弄赛嗨”的互助传统,鼓励各族群众相互提醒、彼此监督,构建起“亲帮亲、邻帮邻”的法治防护网。2025年以来,该院已开展普法宣传45场,其中双语普法12次,覆盖群众1.5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边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

守护边疆安宁,是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五年来,孟连县检察院持续深化边疆法治治理,联动公安、法院等多方力量组建专业化打击跨境犯罪团队,累计办理相关案件3966件,同步制发20余份检察建议,依托大数据监督模型推动建章立制,促进源头治理;深化公检法协同机制,创新运用双语开展庭审、普法与调解,辖区刑事犯罪案件逐年下降。
“‘宾弄赛嗨’守望的是万家灯火,是各族人民的心。”孟连县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院将继续深耕“宾弄赛嗨”检察文化品牌,以更高质量的检察履职护航边疆稳定,以更暖心的司法服务增进民族情谊,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法治阳光下愈发鲜艳,让边疆大地长治久安、各族群众幸福安康。
云南网通讯员 苏晓玲 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