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梯次打造彰显吉林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1月28日,省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刘翔宜介绍,“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创新开展“十百千万”工程,成功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示范村681个、美丽村4066个,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率达到97.7%,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8%,5G网络通达率达到94%。特别是汇聚省市县乡村各级力量和各方资源,全力推动边境村建设发展,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人气集聚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和边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现代生活,始终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向往。
省委、省政府聚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十五五”将实施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和边境村高质量发展,“一区一策”把路、水、电、讯、房、厕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物流等建设好、改善好,让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有系统性提升,梯次打造彰显吉林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加优质的生产生活空间。
优先支持乡村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瞄准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实事,比如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村庄人居环境、村组道路提升、24小时供水保障、就地就近接受教育医疗等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倾斜支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强化精准施策不搞整齐划一
坚持全面统筹、精细统筹、分层推进、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差异性和规律性,对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缺失、人居环境问题突出的“薄弱村”,先抓快建,加大支持力度。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分缺失或质量不高、人居环境整洁但尚需提升的“一般村”,查缺补漏,精准提升;对基本达到现代生活水平的“完备村”,巩固拓展,迭代升级,发挥片区内辐射带动作用。
聚力推进边境村组团式发展
继续把边境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统筹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为引擎,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保障,通过组团方式把216个边境村有机联系起来,因地制宜发展边境贸易、特色产业,真正把“千里边关”建设成引人入胜的风景廊道,把边境地区建设成资源集聚的产业高地,促进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全力打造兴边富民“吉林样板”。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彭绅 王昕
摄影 张秋磊 罗浩
初审: 张彦梅 复审: 齐智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