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明规划存在6大问题,今天发布的新蓝图能否对症下药
你对昆明的城市布局满意吗?未来的昆明会成啥样?
12月25日,昆明市规划局发布《昆明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该导则的编制力求解决当前昆明市城市山水环境特色不突出、空间杂乱、品质不高、城市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历史文化特征不足、城市设计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等6大问题。导则在落实《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昆明市域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实施的重点,增强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实施的规范性,是指导昆明市域范围内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导则包括总则、技术导则、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昆明城市设计导引、案例展示、附则六部分内容。
四组群:保证山水相望控高40米到100米
从整体限制高度所形成的形态上看,主要形成了四个城市组群:老城与呈贡,晋城地区,昆阳地区,西山与海口。这是在自然格局影响下形成的天然城市组群特征。通过筛选、比对研究,城市的大部分片区要求控制在100m以下,主要集中在40米到100米之间,这是保证山水相望的主要城市空间。此外,灰色部分的许可高度高于100米,这些区域也是未来重点研究结合交通、土地性质等因素,塑造城市中心的区域。
都市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鸟瞰图
空间形态:南部开发强度和高度逐步跌落
塑造“北高南低、北密南疏、西控东拓、生态间隔”的城市空间形态。主城北部片区开发强度相对较高较密,主城南部片区临近滇池,要控制用地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逐步向滇池边跌落。西部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及开发强度,东部片区的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提升产业和人口聚集功能;充分保留、利用城市各组团各片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打造城市生态走廊和绿肺,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
(1)环滇池区域保护“大三山一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尊重和保护长虫山、碧鸡山、金马山、滇池形成的“大三山一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观特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滇中东区保护 “两山夹一坝,九水绕城郭”山水格局总体保护应明确“两山夹一坝,九水绕城郭”等内容。从外围拱王、梁王山系至中心嘉丽泽湿地呈现了山体、丘陵、田园、湿地与水系逐渐延伸的多层次地形地貌体系。
(3)滇中西区保护“五山嵌入、三水环流”的自然景观空间格局安宁地区自然山水保护应明确“五山嵌入、三水环流”等内容。
(4)阳宗海地区保护“一海、四河、三田、七山”的自然景观空间格局突出对阳宗海区域内“山、湖、河、田”自然风景的修复和美化,保护应明确“一海、四河、三田、七山”等内容。
都市核心区视廊控制及城市眺望点分布图
最高点:控制在450-600米
保护昆明历史城区传统轴线,塑造巫家坝飞虎景观轴、呈贡中央景观轴,严格控制轴线两侧建筑高退比和展开面,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丰富和提升入滇河道两岸以及公园、湖泊等大型开敞空间周边、高架道路、铁路、重要河道等线性路径两侧的界面景观。打造二环高架、彩云路、南连接线作为城市的主要空间轴线,严格控制两侧的建筑和环境元素,加快速交通的视觉感知体验。
滇池流域地区,在符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净空保护区域控制要求的前提下,东风广场制高点控制在400米左右,巫家坝制高点控制在450-600米;呈贡区制高点控制在300米左右;主城其他片区的中心标志性区域制控制在 200米左右,昆阳、晋城片区一般建筑不超过100米。
第五立面:通过屋顶绿化美化与全面提升
塑造肌理清晰、整洁有序的第五立面空间秩序,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城市第五立面。重点管控好老城、重点视廊区域及机场起降区域的城市第五立面,将城市第五立面整治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建筑屋顶绿化美化与有序整理、城市绿化补充与修饰等手段,全面提升第五立面整体品质。
昆明城市第五立面现状图及城市建筑色彩示意图
色彩控制:总体色彩以暖系为主基调
昆明地区建筑色彩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环境协调性原则(与自然山水相协调) 2、气候协调性原则(与阳光、蓝天相协调)3、传统尊重性原则(历史地段和街区)4、个性突出原则和分类指导性设计原则。
昆明城市总体色彩以暖系为主基调,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合度以及冷色系蓝绿、灰褐、冷灰作为辅助点缀,形成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不宜选用深灰色、大面积土黄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建筑色彩应分段处理,色彩协调,形成自然过渡,高层住宅建筑底部和顶部选用同色系与主体建筑分段搭配,形成三段式建筑特征。
巫家坝:明确飞虎大道为城市CBD大道
总体城市设计从“生态修复”的理论入手,将生态格局作为城市布局的决定因素,明确了中央公园渗透城市、轴线塑造城市形象、站点周边重点发展等方面作为城市设计的重点,有效地指导了片区宏观尺度空间秩序的建立。根据不同功能定位,设计适合的街区尺度。通过对控规用地规划的梳理,划分出:北部片区1、北部片区 2、核心区以及西部片区,分别依据四个片区承载的不同功能对地块尺度进行划分。
塑造独具特色的景观大道景观大道两侧注入居住、办公、文化、娱乐、艺术等功能。明确飞虎大道作为城市 CBD 大道,经三路两侧浓厚的商业氛围和林荫街道宜作为城市景观大道,以步行为主。经四路/经五路宜作为城市旅游大道,打造景观界面,创造丰富天际线。通过中央公园渗透城市,打造多层次的景观界面。逐渐退台的建筑体量使更多的建筑都有面向公园的景观,由此创造面向公园多层次,逐渐递进的城市天际线。
快速路:型式由地面改为高架
规划18个共4类慢行核,慢行核分为公共交通枢纽核、商务商办活力核、景观游憩休闲核以及住区生活核四类。快速路型式由地面快速路改为高架快速路,降低对地面交通阻隔;通过增设可变车道,提升东西向连通道路通行能力;通过禁止左转、远引掉头、绿波控制等手段提高节点通行能力。将片区内廊道分为公共廊道、地块内部廊道和绿色廊道。将城市公园引入城市内部,商务办公混合区内街巷联通,营造活力街区;将公共空间分为:全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闭合空间和慢行通道四类。
围绕巫家坝片区功能定位落实四大区域目标:中部核心区承载金融中心、总部基地的功能;南部文化创新居住区和娱乐区以及北部国际社区承载传媒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功能。打造中央公园,通过核心引领渗透周边区域。通过绿色公园、街道、廊道组成城市绿色网络呼应城市水文、保证可靠水源;突出中心水面、蓝线弹性控制;实施生态草沟、落实海绵城市。塑造多样的可驻足、休憩小型绿色开放空间。
都市核心区绿道网络系统规划图
经三路:连续步行通道景观界面
经三路属于城市支路,设计目标主要是打造连续的步行通道 + 连续的景观界面。道路红线宽度为 16 米(双向两车公交专用道),绿化控制带 20 米。对该道路的功能定位为迎宾形象大道;文化定位为文化节庆大道;形象定位为景观林荫大道。将道路依据文化主题分为三个区,分别是:①滇绣、陶艺、手工艺、木艺、砖艺的匠人手工艺等为代表的工匠文化区②饵块、鲜花饼、叮叮糖、官渡粑粑、乳扇等美食构成的饮食文化区③云南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民俗文化区。
利用街角广场或建筑退界形成的街道口袋广场组织夜景灯光秀,高层建筑塔楼以上的部位需要每个立面均有灯光效果;塔身上部在同一灯位设置大功率聚光投射灯进行补光,或利用塔体本身分段,分段设置光源。道路交叉口间距小于 150m,路段中不设人行过街通道;道路交叉口间距大于 200m 的,根据周边地块用地性质,增设路段地面过街通道,相邻通道间距不小于 100 米。
润城:串联街巷及建筑屋顶形成完整步行环路
历经十年建设,润城片区大部分地块已经建设完毕,该区域的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片区位于城市发展轴的西侧,属城市发展轴的腹地区域,也是从市级公共服务副中心向环滇旅游发展带过渡的区域。项目位于昆明市西山区东部,属西山与五华、盘龙、官渡等三区的交界区域,是新兴的城市商务商业集中区的组成部分。设计范围为第三大道地块至第七大道地块。设计范围用地面积约21.14公顷。
打造人车友好的交通系统(1)车行交通——道路网络采取先隔离再组织场景的思路,将道路依据功能详细分类,再根据类别组织断面场景。(2)人行交通——打造立体步道系统,营造特色空间,提升空间凝聚力。将街巷及建筑屋顶串联,形成完整步行环路。(3)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站点及公交线路,通过预留非机动车停车空间,打造便捷的换乘体系。(4)立体交通——采用多层基面打造立体交通。地下停车场-车行;地面层-人车混行;二层慢行通廊-行人;8m高架层-机动车。
构建“一心,两环,两轴,多片区”的结构体系。功能布局上,片区内以万达为核心,周边地块毛细蔓延多向疏通;以林荫大道60米宽绿化带为基础,结合城市绿带,形成两个特色景观环,为片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以万达为起点,以第二大道为转折点,以学校为端点,形成“V”型公建配套空间轴线;以规划路网为界,功能复合。分片开发。依托林荫大道绿带规划及滨水空间的营造,创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景观环境。统一规划设计前兴路沿街公共设施带,将公共开敞空间通过步道串联,利用一层屋顶或过街天桥,构建立体步行系统。(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