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这是一个现代医学的奇迹!更是一次生命与爱的礼赞!
3月18日上午9时许,在众多亲人的祈祷和期盼之中,在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之后,云南“史上最小女孩”茜茜终于“走出”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新生儿病区,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茜茜父母为省一院新生儿医护团队送来锦旗
几个关键数据如实记录了茜茜这场奇迹般的历险——胎龄仅25周,比正常足月的宝宝提早出生近100天,出生时体重仅有700克,在历时86个昼夜、2064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及康复治疗过程中,茜茜和她的父母还有省一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全体医护工作者始终相互支持!共同坚守!不离不弃!
2018年12月20日上午9点52分,茜茜在妈妈肚子里呆了25周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巴掌大小的她由于胎龄太小、体重极低,出生时窒息。在经历了一小时的生死时速大抢救之后,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省一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宝宝当时的情况极其危险,由于胎龄太小,体重太轻,各个脏器尤其是肺部发育不成熟,导致刚出生不久的小茜茜出现NRDS、肺出血和毛细血管渗漏等严重并发症,抢救难度可想而知。”说到3个月前那场大抢救,省一院儿科主任医师米弘瑛至今仍十分感慨:“除了我们医护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父母坚定不移的支持也很重要,没有他们的坚持,这次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
“据我所知,25周是目前云南极早早产儿的最小胎龄纪录。”米弘瑛告诉记者,这次成功救治的意义首先在于打破了流产儿的定义,此前28周以下的胎儿都会被定义为晚期流产,如今25周胎龄也可在云南成活(而国际上通常抢救至24周);其次,体现了云南围产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NICU救治技术的全面提高,将为未来云南省二孩乃至三孩时代新生儿早期救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省一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据了解,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茜茜经历了从高频呼吸机到常频呼吸机最后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艰难治疗,由于患重度BPD,在40多天的治疗中一度又改用有创呼吸机治疗,最后终于稳定过渡到鼻导管吸氧。这个过程对于有重度BPD的茜茜来说,每一天她都需要经受生命的重重考验。
频繁的呼吸暂停、反复感染、喂养不耐受、硬肿症…一系列危及茜茜生命的并发症让医护人员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她没有吸吮、吞咽能力,护士长孙凤玲就带领护理团队采用鼻饲管将妈妈的乳汁传送给她,帮助她一点点过度到经口吃奶。
由于血管细小,专科护士李艳、赵宇丹等相互配合,为她置入PICC导管以输入各种营养物质,保证他的体重增长和身体发育。
她身体机能发育极不成熟,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NICU的医师团队,时刻坚守在她的暖箱旁,关注她每一点微小的变化。
为促进茜茜脑发育,改善预后,医护人员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经常放音乐、进行抚触等治疗。
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抢救,经过86天的坚守奋战,茜茜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勇敢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省一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为了促进茜茜的生长发育,缓解她父母的压力和焦虑情绪,省一院新生儿医护团队不仅鼓励茜茜父母积极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米弘瑛还与她父母添加了微信,时刻进行心理指导。茜茜在努力长大,她的爸爸妈妈也在努力成长,学习照顾她的知识。每个星期,他们都被邀请到病房看望茜茜,为她加油打气,同时也向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在出院的前几天,茜茜爸妈还去到护理门诊,由专业的护理专家为他们进行系统的出院指导。
3月18日上午,当茜茜母亲从护士手中接过孩子时,温热的眼泪夺眶而出,她和丈夫激动得向医护人员连声致谢。出院这天,茜茜的体重已经达到2000g,不再是那个曾经的袖珍宝宝,看到顽强的她回到妈妈的怀抱,省一院新生儿医护团队都为此高兴不已……看着茜茜一家团聚的幸福时光,医护团队86个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顿时化作一股暖流温暖心田。
省一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记者了解到,省一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成立于2003年,是“ 国家级新生儿围产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云南省新生儿科学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云南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目前,由于新生儿学科的迅猛发展,新生儿病房在我国发达地区多已成为独立学科,云南省各地州也纷纷成立了新生儿科。省一院产科作为全省围产的主任委员单位,每年的新生儿分娩量居全省前茅,使目前新生儿病房压力巨大,病房现有的相关软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产科巨大的分娩量需求。该院领导十分重视,待搬入新大楼后,新生儿病房将增至160张床位,可大大缓解供求矛盾。但由于新生儿专业目前仍不是独立的学科,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为此,有关专家呼吁云南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投入与扶持力度,努力加快新生儿早期救治技术与平台发展,让现代医学的阳光不断温暖更多新生儿的人生旅程。
云南网记者 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