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文章,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和洱海保护再次成为网上热点话题。
从1996年洱海首次全湖性暴发蓝藻,到2018年水质多月保持II类,翻开20多年的记忆,洱海保护治理之路艰辛累累,也硕果累累。
对世世代代生活在洱海边的大理人民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水清了、景美了,曾经的诗意故乡慢慢重现。
大理洱海 记者 黄兴能 摄
从“蓝藻暴发”的Ⅳ类到“II类” 保护洱海这条路他们走了20多年
洱海,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滋养白州广袤大地,哺育苍洱万千民众。大理凭借“一定要把母亲湖保护好”的坚定信念和“舍我其谁”的坚决行动。在锤炼洱海保护治理“大理模式”的轨迹上,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的印记:
1996年和1998年,洱海两次爆发全湖性的“蓝藻”危机,水体透明度由3~5m下降到0.4~1.5m,水质急剧下降。大理州委、州政府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2003年洱海再次暴发蓝藻,水质下降到Ⅳ类。大理州树立了“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全面启动实施 “六大工程”并积极开展 “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视察并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重要指示,并一直牵挂着洱海。
2016年1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重要决策部署。大理州委、州政府迅速行动,合力推进“七大行动”。
2018年11月,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式反馈,11月份洱海全湖总体水质为Ⅱ类。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实现11月份洱海全湖总体水质Ⅱ类。
大理被国务院点名表扬,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
2019年以来,大理州紧紧围绕“保水质、防蓝藻”两大目标任务,坚持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两手抓”,在落细落实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的基础上,坚决打贏“四大歼灭战”,推进洱海高水平保护、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大理双廊 记者 张彤 摄
“八大攻坚战” 奏响洱海保护治理最强音
洱海保护治理靠的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提高认识、认清形势,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全力打赢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
自“八大攻坚战”实施以来,截至2019年10月,累计处理污水7643.58万吨,实现COD削减12011.43吨,氨氮削减1336.41吨,总磷削减122.96吨,有效削减了洱海入湖污染负荷。
大理洱海 记者 黄兴能 摄
目前,洱海已全面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户的房屋拆除,开创了洱海流域“人退湖进”的历史先河;洱海流域57个非煤矿山已全部关闭,大蒜种植面积为零。完成生态修复45公顷,清除建筑垃圾32万立方,洱海源头完成2330亩湿地和湖滨带建设。
建立了18个洱海水质网格化管理单元,新建改造4座控藻工程,除藻控藻能力达41.1万方/天。严格控制洱海流域开发建设,《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将于2019年12月1日施行。
通过不懈努力,2017年洱海全湖水质6个月II类,6个月Ⅲ类。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II类,5个月Ⅲ类,这是2015年以来首次实现7个月II类水质的年份。“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察作为典型经验受到通报表扬。今年洱海全湖水质1至5月为II类,6至10月为Ⅲ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歼灭战”全面打响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
为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大理主要入湖河道重要沟渠消除V类及以下水体和源头治理“歼灭战”正在激烈进行。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有人管而且必须实名管。大理州全面推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2019年1至9月,27条入湖河道中V类、劣V类水体与2018年同期相比,V类减少8个月,劣V类减少21个月。
河道治理“有名”“有实”,源头及流域截污还需要智慧“管家”。
高大上、现代化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中心 记者 庄俊华 摄
一块弧型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洱海环湖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画面,还可以随时调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水量情况......这里是去年11月建成大理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中心,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监管。
目前,大理农户污水收集问题整改效果显著,累计整改11721户,新建化粪池439口,完成验收9590口。大理初步构建起“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截污治污体系,特别是农户“四水”全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大理洱海 记者 黄兴能 摄
绿色农业代替大蒜种植 洱海清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洱海上游土地肥美,大蒜等大水大肥农作物曾让群众尝到了“富起来”的喜乐。然而在雨季,生活生产污水和农业灌溉双重污染加重洱海负荷,入湖水质大幅下降。
为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扎实推进洱海保护工作,大理坚定不移推进“三禁四推”工作。流域外10县与流域内协调联动,严禁蒜种、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流域,目前大蒜种植面积为零,禁种工作整体态势平稳。
大理洱海 记者 黄兴能 摄
左手是环境治理,右手是民生保障,大蒜禁种后流域内百姓收入来源如何保障?
今年国庆首日,昆明至大理等旅游热门方向火车票基本售罄,一票难求,这仅仅是大理推动环境保护治理和旅游转型升级成果的一个侧面。随着大理坚持跳出苍洱游大理,持续巩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成果,推动苍洱核心景区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今,随着生态旅游品牌的打响,一拨又一拨的省内外游客前来欣赏高原水乡湿地美景,老百姓尝到了好生态带来的甜头。
大蒜禁种并不意味着不让农民种地了。为确保群众增收,大理市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生态种植的路子并积极培育高原特色产业,打造了“洱宝话梅”等一批具有大理特色、高原品质的绿色有机农业“金字招牌”。如今,洱海越发清澈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洱海保护治理没有完成时 只有进行时
从政府主导,部门主责,到群众主体及全民共治的转变,是落实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途径。8月3日,大理州“洱海保护日”启动,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定为“洱海保护日”。“洱海保护日”,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投身洱海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热情,促使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到“保护母亲湖”的行动中。
保护洱海从娃娃抓起 李清 摄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然而洱海保护治理任务依旧艰巨,时刻不能松懈。
下一步,大理将紧紧围绕“全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全湖水质确保6个月、争取7个月达到I类,不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的年度目标,全力抓实“保水质、防蓝藻”工作。
“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湖泊”公益宣传启动 记者 黄兴能 摄
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美丽大理正在向世界展现着自己全新的面貌,期待你来到这里找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云南网编辑 李欧 自然 整合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网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云南日报 大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