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云南昭通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正式启动。518户1286名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县大山里的群众欢天喜地搬入新居,标志着5县区8400多户3.6万名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进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鲁甸县卯家湾是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由中建二局承建。根据省委、省政府把昭通建设成引领滇川黔区域发展省际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市委、市政府将昭通中心城建设成“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战略布局,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总投资53.08亿元、占地3700亩的卯家湾安置区建成并迎来3.6万名新主人,并为居民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一站式”服务。
一分钱都没花,欢天喜地搬进城
冬日的鲁甸县城卯家湾,明媚的阳光洒在一张张笑脸上。“我的心情就跟今天的太阳一样,好得很,怕是做梦都要笑醒的。”午后的阳光照在搬迁群众顾大超家的客厅里。顾大超是永善县莲峰镇新店村村民,一家5口人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
公路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行大字特别醒目,体现出了搬迁群众迁新居、进新城、换新颜的美好期盼。
来自永善大兴骆丘村叶贴村民小组的吕正金已经72岁了,以前住的地方,海拔高、地也不肥,只种得出包谷、洋芋、豆子,房子也是漏风漏雨。自从儿子去世后,他与两个孙子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老人说:“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世世代代都要感共产党的恩,记住党和政府的情。”
63岁的王松林来自鲁甸县龙树镇新乐村,他家4口人,分到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一进屋,老人东瞧瞧西看看,脸上笑开了花,嘴里连声说:“党和政府太好了,一个镍币都没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和王松林一样,58岁的李东海一家两口也是从鲁甸县水磨镇滴水村大山上搬到县城卯家湾的搬迁户。进屋刚放下简单的行囊,李东海就到邻居王松林家串门,谋划起进城后的新生活。
“这套组合家具多少钱?”“电饭煲、冰箱、取暖炉价格是多少?”在临时搭建起来的年货街上,昭通市领导一边走一边询问产品产地、质量和价格,嘱咐商户们一定要保证货品质量,价格要公道,让搬迁群众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换一方水土,养活这方人
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鲁甸县,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也让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失去了最起码的生产、生活条件。“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剩下的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寒、边远、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鲁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祥玉说,这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近年来,鲁甸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高寒边远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鲁甸县委县政府严格“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标准要求,2016年、2017年共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599户5691人,新建集中安置点13个。
而今,“换一方水土养活这方人”,鲁甸县一幢幢崭新的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漂亮的村庄竞相涌现,成为乡村振兴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来自彝良县水田村的柯曾阳告诉记者,老家住在大山上,土地养活不了人,兄弟4人都在外面打工,父母留在家里带孩子。谈起搬出大山后的新生活,质朴的柯曾阳说,他们兄弟几个都搬到了鲁甸卯家湾,原来家中的山坡地都种上了竹子,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分,两三年后每亩竹子还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一举几得。
“鲁甸县卯家湾不是建一个安置点,而是建一座新城。”这是鲁甸县的誓言和目标。
为让搬迁群众“生根”安家,鲁甸县制定了“两园两基地”产业规划,在卯家湾片区配套建设了标准化扶贫车间,引进家具制造、电子科技等加工产业。同时,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引进广东粤旺集团、陕西海升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园、蔬菜大棚、苹果基地等现代农业,可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可实现搬迁群众户均一人就近就业。
整个安置区除了盖新房,还配套建设了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社区卫生室、办事处、派出所、文化活动室和物业管理用房等,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条件,让搬迁群众从“山里人”变成“城里人”,过上新生活。
节假日坚守岗位,为建设者们点赞!
2019年1月31日,记者走进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施工现场。“在项目上守岁,在工地上过年。虽然卯家湾安置区项目体量大、工期短、任务重,但是我们有信心在时间节点内圆满完成任务!”正在施工现场指挥作业的中建集团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总工袁小昆说。今年春节期间,项目部460名建设者将继续奋战在施工一线,在项目上守岁,在工地上过年。但这只仅是建设者们辛勤付出的一个缩影。自2018年10月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昭通市、鲁甸县、中建二局及参建各方迎难而上、苦拼实干,高质量推进住房、道路、学校、医院、扶贫车间等工程建设。确保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让4.3万贫困群众早日搬新居过上新生活!
云南网记者 李欧 综合云南网、云南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