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上驮起被褥,行囊上挂着水壶,怀里头装满了赤诚,踏上了不悔征途。”这就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背包工作队”的真实写照,每日翻山越岭在各个村小组的高山密林来回穿行,过着打地铺,煮大锅饭的日子,只为帮助群众搬入新家园、过上新生活。
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上甘岭”的怒江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是怒江州实现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必然选择。
工作队员为搬迁群众指图讲解 杨萍 赵家琦 摄
为了10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进城入镇,2月20日至5月20日,100天的时间,100名着迷彩服、背迷彩包的“背包”工作队员,奔赴怒江州未脱贫的80个贫困村,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集中攻坚最后的“硬骨头”,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达到退出标准,在年底夺取脱贫攻坚收官战全面胜利。
截至3月9日,全州1600多名干部和“背包工作队”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背包上山、牵手进城”,与搬迁群众开展院坝座谈、火塘夜话共3500余场次,共帮助3254户1.214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新居。
和坡益家在村中的房子 杨萍 赵家琦 摄
背着被子上山和百姓“同吃同住”
这支“背包工作队”的故事要从2019年10月讲起,当时,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抽签分房工作正如火如荼有条不紊地推进,但兔峨乡抽签分房工作却推进缓慢,大华村委会上片五个村民小组参与抽签分房的村民更是屈指可数,抽房率仅仅11.15%,远远低于全县全州平均水平。
“住着木楞房,窝在穷山坡,缺粮又缺钱,两眼无光芒。”这是兔峨乡大华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并未让村民穷则思变。
为顺利推进抽签分房工作,让村民早日脱贫,过上幸福新生活。兔峨乡党委政府第一时间组建超常规工作组,摆出决战态势,创新成立了由县、乡、村三级约60余人组成的工作队,不讲条件、不畏艰辛,背上行囊直接入住贫困村组,争分夺秒在村小组、农户家中细致宣传动员、发动引导群众尽快抽签分房并搬迁入住,坚决“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
至此,每天他们早出晚归的足迹慢慢遍布大华山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驻扎”在一线,当地百姓总能看到身着迷彩、肩背背包的干部活跃在崇山峻岭间,因每次工作迁徙都要背着重重的行囊,“背包工作队”的叫法就在澜沧江畔传开。
“兔峨乡主要的贫困原因就是住房条件差,所以要脱贫就要搬出大山,搬到稳定的房屋。”怒江第一支背包工作队队长李培渊回忆说,刚开始工作很难开展,村民故土难离,都不愿意搬迁。“为了方便村民理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每次都会拿着新房的图纸,让老百姓能更直观地感受了解。”
火塘成为了工作开展的场所 杨萍 赵家琦 摄
“记得当时工作队前前后后来我家20多次,天天都来,到不了家就给我打电话,一直给我讲解搬迁政策。”据傈僳村最后签字的熊花四爷回忆说,自己当时最担心生计问题,样样都要买,水也要钱、菜也要钱……我们就不敢搬。“现在搬下来才知道国家的政策好,让我们住上这样的好房子,还帮助我在建筑工地找到了活,每个月能有3000元收入呢。”
背包工作队队员李田飞告诉记者,第一次上门熊花四爷的家时,他完全不同意,只说一句话“我不搬,我不签”。
尽管吃了很多次的“闭门羹”,但是李田飞依旧如故地一次次入户熊花四爷家对其宣讲政策,算明白经济、生活、教育等几本账,一步步打消心中顾虑,熊花四爷才慢慢开始松动并搬出来大山。“现在熊花四爷还对我们说,有点后悔,当初应该早点搬出来。”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看到村民同意搬迁,并住进了安全舒适稳固的新房,我们很有成就感,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李培渊一语道出了工作队的共同心声。
兔峨背包工作队 供图
如今,这一幕幕正在怒江州其他县市“上演”。
4月10日下午7点,记者跟随驻扎在福贡县子里甲乡背包工作队的脚步,爬了30多分钟的山路来到了住在拉谷山上的俄科罗村和坡益的家。
“我们已经连续三天到和坡益的家讲政策做工作。”怒江州福贡县公安局国保大队大队长、背包工作队队员刘武雄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和坡益需要务农,只有晚上在家自己才有时间入户进行政策的讲解。
“搬下去之后不能喂猪养鸡,吃肉吃菜都要花钱……”听着和坡益讲出自己的疑虑后,刘武雄拿着画着安置点的图纸对和坡益说,搬迁下去后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收入1500元左右,也可以重操旧业在外面打零工,基本生活保障是没有问题的,家里的2个小孩还能到县城里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每一户情况不同,都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打消村民的顾虑。”刘武雄说,目前已经进驻50天的俄科罗村背包工作队共有12人,负责全村146户,任务重,大约一人需要负责12户。“干不完我们就不走,这是我们的使命,再苦再累都值得。”
兔峨背包工作队 供图
背着暖心进城给百姓“送物送服务”
“谢谢你们,谢谢暖心团来我家检查水电门窗问题,还给我们送来了碗筷、床上用品和水果。”2020年3月刚刚入驻福贡县城西安置点的格阿页口中所说的“暖心团”正是“背包工作队”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所组建的“扶贫暖心团”,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组建1个团,努力为入住群众提供更加周到细致、更加暖心的服务,确保群众住得下、能生活。
格阿页告诉记者,刚刚搬来的时候,家里的电器不会使用。“暖心团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为我们讲解如何使用家用电器,还帮助我们打扫卫生。”
从以前住在空心砖、石棉瓦搭起的房子到现在住在三室一厅的新楼房里,格阿页和家人笑了。“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卧室。”格阿页的女儿阿英梅笑着说,现在上学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很方便。
重整行装,再度出征。搬进新房才是第一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后半篇文章”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当下,“背包工作队”正逐渐从“背包上山”转变为“牵手进城”的攻坚行动,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熟悉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将社区管理从“办公服务”转变到“上门服务”,提高搬迁群众对新社区、城镇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从“建”到“搬”向“稳”的转变。
截至目前,全州共有2000多名帮扶干部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迎接搬迁群众,第一时间帮助群众办手续、认家门、迁新居,带领搬迁群众打扫卫生、整理内务、装点新家,教会搬迁群众购买生活物资、使用电梯家电等,让搬迁群众安心入住。通过“思想帮”与群众交心谈心,“动手帮”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改变生活陋习,实现“村民”变“市民”,引领搬迁群众文明生活新风尚。
“现在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后半篇中‘留得住人’,要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就业生活问题。”李培渊说,通过保洁员、保安、护林员、施工员等公益性岗位招聘、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引导搬迁群众走出家门务工等措施,增加群众收入水平,保障搬迁群众基本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维拉坝珠海社区驻点工作队队长桑娜妞告诉记者,为解决就业问题,暖心团入户进行岗位宣传,无法外出的就推荐就近就地务工,能外出的还可选择外出务工,目前已帮助1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叮叮当,叮叮当……”这间在维拉坝珠海社区内的铁核桃加工扶贫车间内11个工人正忙着砍当地的铁核桃。
“铁核桃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只能要人工用刀砍出核桃仁,所以在安置点内打造了一间扶贫车间,方便社区内的老百姓更好就业。”泸水唐雪林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雪林告诉记者,下一步计划扩大车间厂房,吸纳更多地老百姓实现就业,在家门口就能创收增收。
同样在维拉坝珠海社区不远处还有一间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2020年2月份刚刚搬下来密珍花正忙着数据线的焊锡生产。“之前在江苏塑料厂务工,今年因为要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就选择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密珍花说,在家门口上班很幸福,小孩读书也方便了,老人看病也不用担心,日子越过越好了。
云南网记者 杨萍 赵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