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完成营造林178.68万亩,退耕还林138.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2%;“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深入实施,1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盐津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019年,昭通市以“四个一”行动为总抓手,狠抓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守住一片蓝天、护好一江清水、绿化一方群山、建设一座果城,全力打造“天蓝、山绿、水清、果香”美丽宜居昭通。
守住一片蓝天
走进昭通中心城区,一个个曾经机声隆隆、粉尘飞扬的锅炉房已纷纷完成改造,一台台高污染、高耗能的燃煤锅炉已被切割拆除,广大企业和燃煤锅炉用户采取煤改电、煤改气、新能源设备替代等方式淘汰燃煤锅炉,用实际行动守护中心城市的蓝天白云。
“以前用的是燃煤锅炉,噪音大、粉尘多,现在换成空气能热水器,节能又环保,生产成本降低了很多。”昭阳区水牛石会所经理张登进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尝到了用新能源设备替代燃煤锅炉的甜头。他把锅炉房改造成储物间,拆除原有的燃煤锅炉及烟囱,并在员工宿舍楼顶新装了6台空气能热水器,环境质量变好了,生产成本降低了。
为确保蓝天常在、白云常现,昭阳区狠抓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持“问题整改不彻底不放过、举一反三不到位不放过、长效机制不落实不放过、环境质量不改善不放过”,举一反三对中心城区24户34台燃煤锅炉全部按整改要求淘汰处理,取缔关闭非法砖瓦厂150家2113门,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结合全市燃煤用户量多面广、燃煤用量高的实际,昭通市建立健全环保监管长效机制,划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大力推广煤改气、煤改电、清洁能源替代等工程建设,努力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问题。
同时,严格划定产业发展生态红线,强化产业布局和规划管控,强化招商选商和精准把控,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依托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水电站,大力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和绿色产业开发带,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去年以来,昭通市强化扬尘、工业废气治理,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144户,报废老旧汽车5140辆,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绿化一方群山
巧家县东坪镇道角村位于牛栏江峡谷的高山之巅。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曾经植被茂盛的小村庄变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深度贫困村。去年以来,道角村78户283人整村搬迁到鲁甸县城的卯家湾安置区。如今的道角村,通过复垦复绿、退耕还草,过度垦植的土地得到修复,初步呈现出牧草茵茵的景象。
道角村通过整村搬迁不仅实现了挪穷窝、断穷根,还让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这只是昭通市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推动全市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生态自然环境重塑的一个缩影。
昭通境内山高坡陡、人口过载、生态脆弱。全市山区半山区占总国土面积的96.4%,水土流失面积达4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27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5倍。加之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石山、边远高寒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全市最大的现实。
近年来,昭通市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把大规模易地搬迁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的最根本最有效手段,按照“应搬尽搬、应退尽退、整村搬迁”的原则和“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推动全市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生态自然环境重塑。
“为群山减负,为大山增绿。”昭通市坚持应搬尽搬和应退尽退紧密结合,以大规模易地搬迁和退耕还林还草还竹为支撑,在北部8个县市规划建设竹产业基地500万亩,既让长江上游生态敏感脆弱的乌蒙山区绿了起来,又为贫困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致富路子。
随着23.01万贫困群众顺利搬入新家园,全市已有36万多山区群众彻底搬出大山,其中整村搬迁的就有1014个村寨。不久的将来,这些山高坡陡、植被稀少、过度垦种区域的自然生态将得到全面修复。2019年,全市完成营造林178.68万亩,退耕还林138.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6.7%提高到现在的42.2%。
护好一江清水
“一个U盘一道河长令,一段视频一份责任清单。”昭通市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创新启动“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行动,把河湖问题清单变成河长责任清单,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倒逼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推动河湖渠系统治理工作落地见效。
昭通是金沙江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也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源头防线。
据介绍,金沙江在昭通境内流长414公里,有大小河流393条经金沙江流入长江,全市海拔2000米以上国土面积达30%,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敏感脆弱的生态一旦破坏,将难以修复。
筑牢生态屏障,护好一江清水。近年来,昭通市抓实抓细河长制工作,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采用高空航拍与地面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对市级河长负责的17河流、3座水库的问题进行采集,并以视频形式记录存档拷贝到U盘里,形成河湖治理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目标清单、措施清单。进入下一年度,市河长办开展第二轮视频拍摄,通过与上一轮下达的“河长令”视频对比分析,直观反映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情况,并纳入市级河长考核评价范畴。
为确保河湖治理取得实效,盐津县以横江县城段为重点,拆除民房5万多平方米,拆除沿河违章建筑6880平方米。水富市共清理河道77.5公里,恢复河道两岸生态6300平方米。昭阳区以城市“两河”治理为突破口,拆除河道构筑物59.3万平方米,新增沿河绿地82.9万平方米,曾经的“臭水河”变成生态廊道。
目前,昭通中心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即将完工,第二污水处理厂、千顷池湿地等项目进展顺利,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20个小区排水系统启动改造,1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今年3月,盐津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建设一座果城
初夏时节,昭通中心城区二环西路、金鹰大道、昭通大道等路段,一株株移栽的苹果树吐出新绿,不时可见拇指大小的苹果挂在枝头,为“苹果之城”建设再添一道亮丽风景。
“短短两三年时间,昭通城的环境变美了,道路更加通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离我们越来越近。”说起家乡的喜人变化,市民朱先生自豪感油然而生。
近年来,昭通市紧扣“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目标,按照“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百万亩苹果与百万人口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建设,“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的独特魅力不断彰显。
随着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特色村庄建设统筹推进,省耕公园、乌蒙水乡、望海公园等一批城市客厅综合体项目陆续建成,靖安新区、卯家湾新区快速崛起,昭通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54.8万人,初步构建起了“深度融合、特色彰显,无所谓城、无所谓乡”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特别是抓住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机遇,昭通市大力推动城镇布局不断优化,57个集镇安置区成为带动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支点,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了43%,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拉动提高了7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全市完成市政设施投资37亿元,287个老旧小区启动改造;镇雄、鲁甸、绥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省级验收;水富市纳入全省“美丽县城”建设首批奖补名单;完成棚户区改造7885套,分配保障性住房3049套,销售商品房235.3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增长58.9%、达到163.5亿元。
云南网记者 沈迅 蔡侯友 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