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华能澜沧江公司:致力精准扶贫 彰显国企担当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1日 07:45:04  来源: 云南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发起脱贫攻坚总攻战】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幕开启,七彩云南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机遇。

  在加快能源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华能澜沧江公司,将“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20年发展历程中,助推库区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来,澜沧江公司主动担当,投身脱贫攻坚战,以云南“挂包帮”、西藏“强基惠民”、“直过民族”精准扶贫为平台,用电力企业优势构建“立足一条江、跨越两省区、挂包三个村、帮扶四个县”的大扶贫格局,在云南经济跨越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彰显国企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百千万工程” 主动作为精准施策

  华能澜沧江公司成立伊始,就自觉把扶贫作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以“百千万工程”为新起点,澜沧江公司主动融入和服务于流域内社会扶贫的各个阶段。

  2006年,华能澜沧江公司与云南省政府签订协议,在以澜沧江流域电站及移民安置区为中心的周边辐射区域,实施第一轮“百千万工程”,着力解决百姓的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帮扶贫困地区解决基本民生问题。

  教育是第一轮“百千万工程”的主旨,也是拔除穷根、实现地区长久发展的根基与希望。第一轮“百千万工程”实施的6年间,华能澜沧江公司投资建设了60所希望小学,16个春蕾图书室,改善当地教育基础设施条件;资助810名乡村教师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一座座带有华能标志的希望小学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一个个贫困学子走进校园、走出大山,成为改变家庭命运的火种、地区发展的希望。

  在华能红色文化感召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根植在公司每个员工的认知里。全体员工主动参与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以支部共建、志愿服务等温情形式进行教育帮扶,自发公益捐赠累计超过3500万元,形成全员扶贫的强大合力。

  十余年来,借助“百千万工程”平台,从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到补齐提升农村功能,从基本生活保障到村容村貌的改变,从孩子上学到看病、出行的日常,“百千万工程”所及之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景东彝族自治县漫湾镇安乐村感恩华能为其立碑,云龙县功果桥镇《快板·赞华能》唱出企地和谐的共美篇章,凤庆县拍摄的专题片《华能情》讲述华能人与百姓的“鱼水情”……澜沧江畔,来自百姓真真切切的赞誉见证着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

  2012年开始,新一轮“百千万工程”开始实施,华能澜沧江公司投入1.5亿元资金,把素质提高、民生保障、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的664项主题工程与精准扶贫中的扶贫先扶志、扶贫保生态、强基促脱贫、产业发展稳增收等措施紧密结合,相互依托和补充,形成更为全面的扶贫格局,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百千万工程”播撒下的扶贫种子,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延续着华能澜沧江公司不变的责任。公司作为支持地方扶贫的中坚力量,荣获了团中央和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30年突出贡献奖”、2017年度全国“扶贫贡献奖”、云南省脱贫攻坚“扶贫明星企业”、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各族群众的口碑,更是对华能澜沧江公司扶贫事业的最好赞扬。

  倾心帮扶 真情相系“直过民族”

  2016年,华能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帮扶云南省拉祜族、佤族脱贫攻坚合作协议》,澜沧江公司投入资金20亿元,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帮扶澜沧、沧源、耿马、双江4个县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

  “直过民族”及“直过区”经济起步晚,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澜沧江公司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文化培训“三个着力”帮扶,增强贫困区发展动能。

  在双江小新寨村,澜沧江公司结合佤族文化特色,打造佤族文化旅游村,原本贫困落后的佤族村落变成了集生态、文化、民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落。有了收入,村民们的精气神提了起来,偏远的佤山呈现出一幅和谐的小康画面。

  带动贫困地区百姓学会自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精准扶贫的根本。澜沧江公司派驻7名扶贫干部扎根“直过区”,对百姓进行智力与志气的帮扶,为他们出点子、找路子,带动当地发展产业。

  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扶贫干部带领群众将当地无人问津的木姜子打造成“佤鄉山胡椒酱”特色农产品,结合消费扶贫,形成产销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让小产品走出了大山;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满坎村,150万元华能帮扶资金助力贫困村新老产业齐发展,培养养殖大户,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澜沧江公司投资13.5亿元对口帮扶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直过民族”聚居区。在竹塘乡,公司实施科技扶贫,与“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跨界协作,探索“华能+科技+贫困户”的模式,实施林下有机三七和冬季马铃薯种植科技项目。澜沧江公司投入的400万元资金,用于林下三七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到了田间地头,实现了传统种植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的转变。扶贫还要扶智、扶志,掌握实用技术的贫困户成为脱贫带头人,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这一绿色、生态与科技相融合的产业项目,成为云南因时因地、精准施策,产业助脱贫的典范。

  澜沧江公司派驻53名扶贫干部扎根一线,与贫困地区群众合力脱贫攻坚。经过努力,双江、耿马、沧源3县于2019年脱贫摘帽,澜沧贫困发生率降至1.34%,对口帮扶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从2015年开始,澜沧江公司挂联帮扶临沧市大田山村和曲靖市白岩村,主要负责人带头建立一线服务和定期走访机制,干部职工直接挂钩贫困户,公司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帮助村民建新房,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精准帮扶下,大田山村和白岩村相继脱贫摘帽。

  共享发展 全力打造脱贫支点

  20年来,澜沧江云南段开发建设了10个大型水电站,规划水电移民约14.4万人,涉及云南8州(市)30个县(区)的贫困地区。在流域水电开发中,澜沧江公司坚持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为中心,最大限度实施惠民利民项目,与贫困地区共享水电开发成果。

  2009年,云龙功果桥水电站开建,沿江120多公里公路建设同步开工,带动“鱼米之乡”功果桥镇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从这里开始打通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十年时间,澜沧江公司结合云南交通规划,大力实施惠民利民工程,投资65亿元,建成了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480公里的沿江公路,打通了怒江、迪庆等深度贫困地区交通主干道,有力改善了交通设施条件,为“三区三州”和藏区百姓脱贫带来动力。

  在上游里底水电站,崭新的藏式民居错落别致。移民搬迁安置中,澜沧江公司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实施逐年补偿机制,提高移民收入,里底电站移民人均年收入从1981元提升到8978元,移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的贫困山区在水电开发带动下变成了耀眼的高原明珠,成为企地和谐共建、民族团结的示范。

  在黄登水电站沿江公路建设中,澜沧江公司倾力帮扶兰坪县营盘、兔峨、石登、中排4个乡镇对老街路面进行全部硬化,连接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内外交通网络,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

  苗尾水电站建设中,“永临结合”将电站建筑承包商营地设计为永久建筑,按照中学建设标准,后期无偿提供地方政府使用,成为全县最大的乡镇初级中学。

  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以库区龙竹村整体搬迁为契机,帮助建成九色玫瑰小镇,打造中国第一个彩色旅游村庄。当地442户房屋保持了丽江民居样式,房屋刷成9种颜色绘制3D彩画,房前屋后种植9种不同颜色的观赏玫瑰,移民安置点变为彩色庄园,成为丽江旅游打卡的新地标。

  在小湾水电站,通过向移民发放后期扶持资金进行产业扶持,帮助南涧岔江村成立 “小湾群民合作社”,以注资赠送股份、技术支持、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参与电站运行维护等方式为百姓打造共同致富平台。合作社生产总值2019年达1100万元,带动移民走出一条产业稳定发展之路。

  牢记初心使命,携手共创未来。在云南打造“绿色能源”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创新实践中,华能澜沧江公司把水资源开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在实现西部地区能源优势转换进程中,以电力建设联通构建起大扶贫格局,倾情倾力帮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共同迈向小康社会。

  云南网记者 王永刚 通讯员 苏洪玉

责任编辑:孙重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