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如今这生活“胡都好”!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6日 08:40:07  来源: 青海日报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如今这生活“胡都好”!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提起自己的汉语水平,说了半辈子藏话的文强措笑称是“阿拉巴拉”,“小康”二字对她来说,还是个新名词。可细说如今的新生活,文强措竖起了大拇指,“胡都好!”(“胡都好”为青海方言,“非常好、很好”的意思)

文强措今年50岁,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的农民。靠着40亩(2.67公顷)地,一家5口的日子就像日出日落般恒定,过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啥样。如果非得给她的生活添一抹色彩,藏绣算是一样。十几年前从姐姐那里学到这门手艺后,只要闲下来,文强措就会拿起针线琢磨一番。久而久之,渐渐绣出些门道。可要说靠做这些针线活改变生活,天天跟大豆、青稞打交道的文强措脑子里还真没这个念头。

其实不光是文强措没什么打算。地处黄河岸边的班多村是个纯农业村。除了种地,全村100多户村民几乎都靠外出务工改善生活,村里没什么挣钱的门道。

最近这两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这个小村子紧紧把握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机遇,依托黄河第二湾等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黄河大峡谷、宗日文化旅游、高原花海等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村里的变化一天比一天明显,就从文强措最常念叨的几件事儿来看,土路变油路,旱厕变水厕,门口是花海,进城有班车。

当然,变化不止如此。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村民们如池水般平静的生活,泛起了阵阵涟漪。去年,当地政府把参与“宗日杯”越野跑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吃住安排在村里,篝火晚会、服饰展演等一系列活动让班多村的乡村旅游着实“火”了一把。“嗅”到商机的村民纷纷行动起来,一时间,农家乐、民宿像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不仅如此,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常年在外找活干的村民纷纷回家,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真好啊!”

感慨之余,文强措也有些羡慕。可她心里明白,女儿在县城打工,她要照顾好哥哥和两个外孙,家里没那条件吃这碗“旅游饭”。

但“这碗饭”还是摆在了文强措的面前。听说她的藏绣手艺,渐渐有游客寻上门。有人是自己需要这些服装饰品,有人是把这些藏绣当作艺术品,买回去留作纪念。可一开始,文强措连句汉语都说不明白,碰到说不清楚的地方,急得直挠头,常常是一边比划一边猜。看到顾客越来越多,文强措四处求教,连上小学的外孙女都成了她的汉语老师。

农忙时节种地解温饱,农闲时节刺绣奔小康。这不,过去一年,文强措靠针线活收入近万元,握惯了铁锨把的一双手让这个家庭妇女挺直了腰杆儿。

和煦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下来。看着手中色彩艳丽的辫套,文强措说起了今后的打算:为了满足更多游客的需要,要再学着绣一些新的东西,像藏绣装饰画、藏绣挂件、含有藏绣元素的服饰……(咸文静)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