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护少年的你丨@各位家长 电子产品勿成“保姆” 亲子陪伴是治疗网瘾的“良药”
点此入进入专题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玩游戏、看视频、刷礼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导致很多家庭关系紧张,而巨额充值、打赏更是让许多家庭损失惨重。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孩子上网的问题成了很多家长的“头疼事”,面对这些问题,家长有态度强硬的强制管理,也有稍显温和的讲道理约定上网时间。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陈栋 王天宇
案例:打游戏、刷视频……未成年人上网安全不容忽视 “我发现微信钱包少了2000元,去银行一查,才知道银行卡上的2万多元没了。”去年六月份,海口市民曾女士怀疑自己微信账户里的钱被盗,银行工作人员查流水后告知她这些钱大部分花在一家网络娱乐平台上。然而,曾女士并没有用过该平台,后来10岁的女儿坦白,之前偷上直播平台给动漫主播送礼,一个多月充值1.7万元,几乎刷掉家里所有存款。
孩子边走边玩手机。
记者搜索相关新闻,未成年人在沉迷网络,巨额充值、打赏的事件数见不鲜。今年4月份,海口的王女士发现,13岁的儿子在上网课时玩游戏,41天花掉了她银行卡里11万余元。“去年丈夫被故意伤害致死后,我们母子三人获得的5万元国家救助款和丈夫同学同事的捐款6万余元,这笔钱存进了银行,没想到被儿子花光了。”王女士欲哭无泪。
走访:孩子沉迷网络,家长有点束手无策
在海口市金盘实验小学门口,刘女士正在边玩手机边等儿子放学。“平时管得比较严,不给他玩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家里小孩子自制力比较差,玩手机不但浪费时间,时间太久还影响孩子的视力,而更让她担心的是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视频和直播更是少儿不宜,所以她不放心让七岁的儿子上网。但同时为了补偿儿子不能上网的禁令,刘女士购买了一些益智的玩具和一些少儿书籍,利用闲暇时光和孩子一起玩玩具、讲故事。
而作为两个孩子爸爸的林先生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则相对温和,和孩子约定上网的时间,在完成作业之后以及周末会让孩子使用手机或者平板上网。“管是管的,但有时候确实很头疼……”面对沉迷刷抖音和快手视频,正在上五年级的女儿,汪女士忍不住向记者吐槽。而跟汪女士一样头疼的还有周先生,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上初一的儿子一回家就在打游戏,“我碰上一说他,他就不打了,而过一会儿一看又在玩,我们也忙,也没办法一直盯着他”。
据了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而10-19岁的网民,占到了14.8%;1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3.5%。未成年网民规模越来越大,上网课、做作业、查资料、交友联络……未成年人的生活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
互联网为未成年人学习、成长提供了机遇,但同时未成年人网络行为也面临诸多风险。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充斥网络,使一些未成年人深受其害。未成年人上网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地摆在大家面前,如何保障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孩子在商场里玩手机。
心理学专家:家长的陪伴是治疗“网瘾”的良药
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王昌纯介绍,现在的未成年人是信息时代的“原著民”,他们从一出生就可以接触到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非常大,由此而引发的未成年人网络成瘾也成了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主要是因为现实世界的‘推力’ 和网络世界的‘吸力’ ”王昌纯告诉记者,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缺乏亲子陪伴、缺乏情感关怀,在亲子、学业、人际等多个方面承受大压力过大,导致在现实当中获得的价值感非常低过得不开心,而在网络世界中,未成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游戏软件或者社交软件进行社交,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展现自己愿意展现,获得心理世界的一种自我价值感,使得未成年人深陷网络对它的吸引力。
王昌纯指出,目前网络成瘾已经被认定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纳入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里。而对于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网瘾,王昌纯提出以下建议:
一、一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可分阶段阶段进行,6岁以前是第一个阶段,6岁到12岁是第二个阶段,12岁和18岁是第三个阶段,18岁以后是第四个阶段。而亲子关系在十二岁以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一些家长错过了和孩子建立关系的关键时期。所以,家长在12岁以前,一定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陪伴孩子的成长;
二、不要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作为电子保姆。在现实中,有的家长经常使用电子产品来陪伴孩子,让孩子安静,来缓解家长工作和社交的冲突,但这种方式很容易会让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
三、帮助孩子在12岁以前建立友谊。12岁以后,未成年人会进入叛逆期,主要对象时父母,如果没有人际系统的支持来缓解矛盾和冲突,孩子就很容易躲到虚拟世界里去躲避现实的问题。而建立友谊后,跟同龄人一起学习、玩耍,不仅让他们有了倾诉的对象,也会让他们你觉得跟人接触比电子产品更有意思;
四、对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规律进行客观的认识。在这一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学会倾听、理解、接纳。如果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遇到问题,还愿意跟家长来倾诉,这就是亲子关系比较好的标志性的事件,而他如果关起门来什么都不愿意说,有可能就会沉迷网络;
五、关注孩子的学业压力。有的孩子在学业上承受挫折的能力可能不够强,心理上比较脆弱,一旦成绩出现下降可能心理上难以接受。而孩子在遇到困难,迟滞了很长一段事件没有解决,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现象叫习得性无助,可能就会放弃,家长应该学会疏导、支持,帮助渡过难关。
六、不能够简单粗暴的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这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想各种办法应对家长的明令禁止,所以上网宜疏不宜堵。家长要一方面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约定有节制的使用电子产品,提前沟通、提前约定,在不能够影响正常的作息以及学业任务完成的情况下上网。同时,设立一些奖励机制,良好的自控按照约定上网会有奖励。
检察官说法:首次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加强监管防止沉迷
海口未检椰芽团队成员、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莫璨介绍,第17条对监护人履行监护权的负面清单进行了规制,明确父母等监护人不得虐待未成年人、不得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得放任未成年人进入酒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的场所、不得放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十项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负面清单及其他侵犯、不履行未成年人保护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父母等监护人的监护权限边界进行了规制,有效避免了父母等监护人滥用监护权,体现了法律的预防功能。
莫璨告诉记者,监护人具有监护职责,并不代表孩子是父母的“私人财产”,父母等监护人的监护权并非可以肆意行使而没有边界。莫璨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监护人滥用监护权、怠于行使监护权等情形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侵害,通过列举的方式明确了监护人监护职责的负面清单,从而有效防止监护人不正当履行监护责任对未成年人造成侵害的“灯下黑”现象。
“对于监护人的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并没有仅停留在惩戒方面,而是创造性地要求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为未成年人树立好榜样,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引导。《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刚柔并济’的方法树立了全新的教育观,既指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指向了网络群体的自律性。”莫璨表示。
相关法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六)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
第六十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八条 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指导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互相配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干预。
相关新闻
保护少年的你 | @各位家长 触电、烫伤、跌落……家庭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保护少年的你 | @各位家长,这些都是孩子的合法权益:坐电驴戴头盔 幼儿配安全椅
保护少年的你 | @海南家长 别再大意了 这些藏在孩子身边的隐患一定要警惕!(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