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施一公母亲、河南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姜小英女士谈家风家教: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记者 张楠 通讯员 许卫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近日,大河网记者采访了河南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姜小英女士。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母亲,姜女士讲述了施一公成长中的故事,畅谈了她对家风家教问题的认识和体悟。
▲姜小英女士近照 (摄影/王琪)
“服从祖国需要,不是光嘴上说说”
记者面前的姜女士虽然已是86岁的老人,但精神矍铄,谈起以往的经历如数家珍,“我老家是江苏丹阳,从常州女中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学的是采煤经济,爱人施怀琳是哈工大毕业的。”毕业以后服从国家需要她来到河南工作,先后在焦作矿院、郑州电力技校、河南电力工业局、汝南县小郭庄、驻马店机械厂、驻马店地区机械技校、省会计学校等地区和单位生活和工作过。1986年4月到河南工程学院前身之一的郑州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工作,1990年9月从学校退休。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姜女士清晰地记得自己在2系劳动经济教研室,当时的系主任是陈灿石,教的学生都是煤炭系统的高层次人才,“矿长呀、处长呀,都是有级别的,都比我厉害”。
当记者感叹于老一辈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时,姜女士自豪地说:“我们那一代人不是光嘴上说说,真的是服从祖国的需要,让到哪里去哪里,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施怀琳、姜小英夫妇合影(供图/姜小英)
“虽然条件艰苦,也不觉得苦”
施一公的父亲施怀琳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施怀琳的父亲施平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农业办公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务,如今已经是110岁高龄。施怀琳的母亲杨琳是当时杭州进步学生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在施怀琳出生十几天的时候就牺牲了。施平为了革命的大家无法顾及自己的小家,将施怀琳托付给老家亲戚抚养长大,直到成年后,施怀琳才和父亲团聚。
1969年10月底,施怀琳、姜小英一家从郑州下放到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当一家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小郭庄,落脚点是村民刚刚腾出来的牛棚,“虽然艰苦,也不觉得苦,没有觉得过不去,在思想上已经做好准备了,没有想过要回来,还能回来”。在小郭庄,施家人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做农活、拾牛粪、参加劳动。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施怀琳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牛棚修葺一新,并隔出好几个小房间。征得当地村干部的同意,还买来电线、瓷瓶,竖起一个个用树干削制而成的电线杆,使小郭庄成为远近十多个村庄中第一个通电的,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在驻马店机械厂时期的姜小英一家人合影(供图/姜小英)(后排左一为姜小英 前排右一为施一公)
“要有文化 ,你们必须要有文化”
施一公在《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一文中写道:“他辅导表姐、表哥、大姐认真复习数理化,给他们讲解方程式、热力学,X、Y、Z……我当时一点儿都听不懂,但感觉科学真酷,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施家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时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
那时候白天工作,晚上就给年长的几个孩子补习功课,没有电,就点个煤油灯。姜小英的女儿说:“我爸领着我表哥表姐天天晚上补课,从小学初中一直补到高中,当时补课的时候,并不知道要恢复高考,纯粹就是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我爸爸经常对我们讲‘要有文化,你们必须要有文化’。后来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表哥表姐他们全考上了。”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施一公姐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家里的学习气氛好,我爸只要稍微有点空,就给我们出脑筋急转弯或者智力方面的题,特别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我对他们要求比较严,管得比较严”
姜小英对孩子们的要求历来比较严。在小郭庄的时候,村口有条两米多宽、深不见底的水沟,施一公喜欢和小伙伴们去玩水。那时候,大人白天要参加劳动,没有时间专门照看孩子,姜小英怕孩子们溺水出事,每天回家就检查他们的裤子,发现湿了就严厉批评教育,一直到孩子记住不再私自下水为止。
在驻马店生活的几年,正好到了施一公上学的年龄。在施家住的周围,有电力公司、驻马店地区党校、技工学校等单位经常会放电影,到了周末还会有露天电影。幼年的孩子贪玩心较重,为了怕孩子们收不住心,姜小英规定孩子们只有周日(那时候还是单休)才能去看电影。有一次工作日,姜小英发现施一公看电影,“我就不愿意了,就问他是愿意打还是愿意罚,罚的话是半个月不能看电影。”她女儿也讲:“我妈管得严,当年普及电视的时候,家里有能力买也没有买,我妈刻意往后拖,一直不买电视机。因为那时候我们都上中学,正是学习紧张的时候,我妈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周末的时候,带我们去邻居家看看新闻联播,后来很晚才买了电视。”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广泛的兴趣”
受到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施一公从小自主学习能力就很强,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就通过自学做了好多高考数学习题集。每次考试完,都特别自信,胸有成竹。
1984年,施一公参加了全国数学联赛,赛后他对自己哪道题对了、哪道题错了非常清楚。首次公布成绩与预估不符,他就与比赛中心联系申请复核试卷,最终取得了河南省赛区第一名的成绩。施一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兴趣爱好也很广泛,“他发展非常全面,不光是数理化好,其他功课也都好。爱好也比较多,在驻马店的时候就在文艺宣传队,演《闪闪的红星》主角潘冬子。上大学的时候,还是清华大学田径队的队员。”谈到孩子的自主发展,姜小英说,“他(施一公)上大学,头两年还给家里要一点点钱,后边都是自己想办法,做家教、勤工俭学,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他出国完全是自己联系的,家里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帮不上他,他自己联系学校,写自荐信,每次都一下发一二十封信函,加起来有上百封之多。”
“大家完全平等,孩子们的选择我都很支持”
2008年初,心怀报国之志的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清华大学工作。姜小英说:“我支持他的选择,尊重他的决定。他们的选择我都支持,必要的时候会给一些建议。”
当年,施一公取得全国数学联赛河南省赛区第一名,获得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父母建议他报考清华,学习工科。在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父母也特别注重平等。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加上施一公表哥表姐一家八口人),很少买水果零食。偶尔买了一点,“从来不偏向哪一个,大家吃东西一样吃,一分八份,每个人一份,完全平等,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姜小英和女儿在一起(摄影/王琪)
家风正,则后代正,正是这样严格、民主、乐观、自立自强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才培养出了施一公这样优秀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