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红土地上遍开脱贫致富花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7日 05:50:00  来源: 昆明日报

原标题:红土地上遍开脱贫致富花

自2017年12月昆明市与上海普陀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昆明市与普陀区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协作合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主要抓的良好局面,人才交流、项目投资、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取得显著成效,东西部扶贫协作硕果累累。

东川,以“打翻的调色盘”红土地闻名,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区。随着上海普陀区对口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一项项特色扶贫成果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展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旺盛生命力。

技术+设备+帮扶资金让“水往高处流”

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连续干旱又没有水源的东川区梨坪村,村民用水主要靠人背马驮、接雨水,而缺水也制约了梨坪村的发展。

然而,在沪滇帮扶565万元资金,以及设备、技术的投入下,“水往高处流”来到了半山上。

“我们采用‘自然能提水’工程,将大量的水以较小落差,通过提水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到高海拔的蓄水池。相比传统的电泵、光伏提水,整个提水过程不用油、不用电,既便宜又环保。”该工程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这一渠“逆着往上流”的活水涤荡了青山,也盘活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活水引来凤凰栖。在“党总支+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下,云南枇杷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陆续与302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让村民每年不仅可从每亩地中获得500元收入,逐年递增100元,还可提供6000余人次的务工岗位,特色经济作物得以遍地开花。

如今的梨坪村摆脱了“靠天吃饭、靠人拉水”的日子,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干净、清甜的生活用水。如今,村民纷纷开始考虑起“林下经济”,山清水秀、绿色繁荣的特色“山字经”正在孕育中。

创新产业模式让土特产变“网红”

浑身乌黑、毛色光滑,有颜值、有口感、有营养的山间“野鸡”五黑鸡是东川知名“网红”,而五黑鸡养殖更是成为东川的支柱产业之一。

松坪村是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上海普陀区的倾力帮助下,7963户建档立卡户被紧密连接在一条“党支部指导+合作社生产+公司经营+建档立卡户参与”的致富道路上,以林下养殖为核心,依托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现代观光农业与林业相结合的新型林业发展方式。亲子游园、丛林捡鸡蛋等农旅一体化的新模式更是把虚拟农场变为现实,搬到市民身边。

目前,东川区通过完善农业产业配套措施,想方设法增加农户收入,巩固东川脱贫攻坚成效,稳步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东川还有冬桃、水润枇杷、香甜木瓜、风情芒果、开心脐橙、砂糖西瓜等一系列特色农业产品,形成了当地人们的致富绿色经济圈。

就业扶贫基地把岗位送到家门口

起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电子元件加工车间宽敞明亮,机器运作的声音“嗒嗒嗒”作响,数十名工人正熟练操作着各类机器,绕线、焊锡、组装、测试……整个生产流水线有条不紊。

“离家近上班方便,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我很喜欢这个工作。”郑阿姨一边工作一边介绍,她是在扶贫车间工作的1462名建档立卡户之一,每天要处理6000个变压器。正是这份工作让她得以在赚钱抚养儿女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患有耳疾的丈夫。

扶贫车间为不能外出务工的易地搬迁户,特别是妇女就近提供就业岗位,极大地满足她们兼顾工作与家庭的需求。在“产业短板就业补、多措并举稳增收”的理念下,扶贫车间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拓宽收入渠道的重要途径。

让劳动力“走出去”,把工厂“搬进来”,让搬迁户有事做、有钱赚,进城住得更安心。东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已从“搬得出”转入到“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聚焦搬迁群众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问题,彻底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做细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搬得放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诊疗技术内培外引让人们“看得好病”

东川区人民医院医生施哲带领着一队医生快步走过一条条廊道,不时回头向身后的医生介绍患者情况,语速急促、步伐飞快,白大褂像披风一样在身后展开。当日探视的患者是56岁的何大爷。施哲仔细察看了X光片,与其他医生交流过后询问起何大爷的病情。由于何大爷戴着口罩说话有些含糊不清,施哲便俯下身子。“态度好、效果好,每天都查房,果然和听说的一模一样。”何大爷说,他也是施哲医生的众多慕名而来的病人之一。

随着沪滇帮扶协作的推进,东川区人民医院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援助下打出了一块“金字招牌”,通过复制肺科医院的模式,从无到有建立了整个胸外科系统。作为最后一批援滇医疗队的队长,施哲见证了东川区人民医院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科认证。这代表着整个呼吸科获得了国家资质,领跑全国。施哲说:“近期,他们还成功开展了东川首例脓胸手术,手术耗时近4个小时。看到患者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术后的渐渐康复,让我们倍感欣慰。”

一批批援滇医疗队的辛苦奋斗,把原本要转到上级医院的患者留在这里,为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财力。前后34项医疗新技术在东川区人民医院的诞生,更为其后续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供了无比宝贵的平台。(记者 张星宇 实习记者 方圆)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