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脱贫列车驶入“小康站” 带你见证云南奇迹!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6日 15:02:00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原标题:脱贫列车驶入“小康站” 带你见证云南奇迹!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是惊艳全球的壮阔史诗,是振奋世界的伟大奇迹。

  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携手战贫,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时间回到2012年底,按照国家统计标准,云南全省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6.4%,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接近一半。出行难、上学难、致富难等难题长期困扰着大山群众。

  千百年来的贫困顽疾如何一一攻克?精准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云南交出高质量答卷。

  汇聚磅礴力量 攻克贫困堡垒

  脱贫攻坚以来,云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云岭大地打响。

  一支支扶贫“铁军”尽锐出战,广大扶贫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兄弟省市真情帮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脱贫攻坚汇聚了磅礴的力量。

童金录正在玉米地里“疏果” 赵家琦 摄

  从驰骋战场的警官,到扎根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驻村2年多来,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54岁的扶贫干部童金录用23本笔记本,记录了344户贫困户的一手家庭情况,为每一户制定了帮扶措施,为每一村开出了脱贫“良方”。童金录只是全省“扶贫铁军”中的一员,脱贫攻坚以来,云南累计选派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下沉一线,用心用情帮扶,帮助贫困群众拔出“穷根”。

穿着彝家服饰的王良华(右)正在采摘石榴

  “贫穷是牟定暂时的底色,并不是牟定固有的本色。靠别人帮扶只能一阵子,靠自己才是一辈子。”上海援滇干部王良华把他乡当故乡,把群众饮水难、出行难、发展难等短板问题,化成一个个帮扶项目来推进,帮助牟定群众走出致富新路子。近年来,上海市、广东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分别投入帮扶资金105.64亿元、30.97亿元,建扶贫车间、加强劳务协作、提供人才支持......兄弟省市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演绎出别样“山海情”。

村民们齐心协力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幸福路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这是昔日西畴人民在石头缝中艰难求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石漠化严重的恶劣生存环境,西畴人民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魄力,用錾子一点一点凿,用大锤一锤一锤敲,用双手一处一处刨,建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

西北勒乡石头缝里长出红苹果

  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不等不靠,齐心协力战贫,除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全省还涌现出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精神”、怒江大峡谷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背包精神”.....

  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全社会广泛参与、众志成城的一股股力量,为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施策 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要让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关键在于找准症结、精准施策。

  “走的羊肠道,住的土坯房,喝的望天水,吃的苦荞饭。”回想起以前的日子,搬迁入住昭通市昭阳区北部新区幸福馨居安置点的崔万银十分感慨。

  崔万银的老家位于昭阳区田坝乡凉山村大箐村民小组,那是海拔2700多米的高寒山区,贫瘠的土地只种得出苦荞、燕麦。崔万银至今记得,他的邻居曾从高处坠落受重伤,他和乡亲们用简易担架抬着病人,走了2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历经5小时,才到达乡卫生院。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17年起,昭通市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达35.47万人,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1/3。在这场大迁徙中,山民们毅然搬离深山,拥抱新生活,进入集中安置区生活。崔万银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脱贫攻坚以来,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的困境,云南实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万人扣大搬迁,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壮举。

怒江用百万亩“草果长廊”构筑绿色脱贫之路

  走进怒江大峡谷,在绿水青山的深处藏着的是一条条“草果长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怒江州找到了依靠草果产业助农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如今,怒江州草果种植面积已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到111万亩,年产值超过12亿元,受益群众达16.5万人。放眼全省,云南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牵引,推动扶贫产业覆盖建档立卡户达到168.53万户。

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一景,这里安置了来自109个傈僳族寨子的700多户群众。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因地制宜、因贫施策。云南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以“户户清”为抓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实到户精准帮扶措施,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云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12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云南脱贫攻坚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人心:“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贫苦日子不复返 云岭大地春已来

  曾经饱受贫困之苦的大山儿女,挪出“穷窝”奔向幸福。曾经种地为生的山区群众,通过开辟多元化的增收渠道,走上致富“快车道”;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蝶变为美丽宜居新乡村。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怒江美丽公路 赵家琦 摄

  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独龙族姑娘余艳梅的记忆中,儿时进城只能靠步行,去一趟县城步行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因交通闭塞,当地产业发展也一直受限。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如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巴坡村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变。“以前步行需要两三天的路,现在坐车两三个小时就到了,出行更加便利。村民们住进了搬迁房,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大家靠种草果、养蜂等生态产业脱贫致富,物质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而在百里之外的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补掌村委会都章村的水族姑娘田海浪脸上洋溢着幸福:“脱贫攻坚以来,进村入户的道路是打成了水泥路,我们的农作物板栗、柿子还有稻谷都能够拿出去卖,变成钱装在我们口袋里。”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曼赛村委会曼毕小组以前的土路和现在的硬化路

  脱贫攻坚以来,伴随着全方位、立体式的交通建设和道路改造,云南山区群众彻底告别人背马驮,致富路通向八方。各地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托起贫困群众的“致富梦”。

  2021年,对于红河州屏边县湾塘乡的“追蜂小哥”熊玉成而言,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养蜂事业开始有了起色,新房装修即将完工,好日子才刚刚起步。

  这样的生活是他曾经不敢想象的。过去,因为家庭生活困难,一家人挤在黑黢黢的旧房子,熊玉成也一直没能娶上媳妇。

  2019年,在红河卫生职业学院以及省蚕蜂研究所的支持下,熊玉成开启了养蜂事业,一年多来,他潜心研究学习技术,从无到有养起了一百多箱蜜蜂。随着苗岭山寨乡村旅游日益兴起,熊玉成的蜂蜜备受游客青睐,销路越来越好。

  坐在新房门口,熊玉成讲述着他的新年愿望:“一是希望扩大养蜂规模,把产业做大;二是希望遇上一个善良贤惠的另一半,能照顾父母。”

兰坪易门箐安置点群众笑开颜 赵家琦 摄

  从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到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曾经的贫苦日子一去不复返。穿越漫长的寒冬,云岭大地的春天已然到来。

  未来,云南将继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磅礴之力,擘画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统筹 徐腾中 记者 期俊军

责任编辑:张轩玮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