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双树,青海农村党组织的“摇篮”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4日 07:50:00  来源: 青海日报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双树,青海农村党组织的“摇篮”

纪念展室内景。

展室内一角。

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旧址。

前言介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如果说红色双树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是党员干部砥砺初心、锤炼党性、升华思想、提升能力的精神家园;那么它更是青海农村党组织的“摇篮”,是互助乃至青海农村党建引领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展现出高原大地上共产党人的集体精神风貌,昭示着广大人民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这里诞生了青海首个农村党支部

“入党你害怕不害怕?”

“害怕了就不会站在这里,我不害怕!”

1949年10月的一天,党员郝凤洲发展双树村村民胡成海为入党对象时曾这样对话。

双树村位于祁连山南麓、沙塘川河西岸象山脚下,村庄始建于明初,因有两棵大榆树得名“双树”。

1949年9月5日,随着西宁解放,长期盘踞青海的马步芳反动集团随之覆灭。同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互助使得互助全县解放,随即中共互助县委员会、互助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此,双树村各族群众挣脱了苦难枷锁,迎来了光明前景。

1949年10月,互助县委派以刘元祥为队长的征粮工作队,进驻双树村开展征粮建政工作,并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培养胡成海、袁生英等十几名农民积极分子。当年11月2日,经过党组织考验和战斗洗礼,胡成海、袁生英、胡明伟、袁忠寿、李禄邦等5人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由于当时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尖锐,出于保护革命同志的需要,他们的党员身份一直没有公开。

“见了解放军开枪,见了二转子(指当地干部)杀光。”刚刚解放的互助县新生政权立足未稳,国民党残余、流寇和马匪横行肆虐、无恶不作,其中以鲁国佐、鲁顺德、鲁顺山等为首的残匪十分猖獗,甚至扬言“先占科胜掌、再占威远镇、后占西宁城”,他们到处烧杀抢夺,残害群众,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威胁到新生民主政权。

威胁恐吓让当地群众不敢向党组织靠拢,然而红色火种依然在双树村群众胸中熊熊燃烧。1950年2月8日在双树村胡成海家屋顶上召开了党员秘密会议,成立了由胡成海、袁忠寿、胡明伟三名委员组成的中共双树行政村党支部。至此,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块土地上正式诞生。

1989年省党史研究室在《党的生活·地方党史》发表了《我省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一文,后经22年考证,省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4月出具正式认定材料。

双树行政村党支部成立一周后,在胡成海家族拜神用的香粮地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直到1952年秋,5名年轻人一直在那里秘密召开党的会议。香粮地从一个家族拜神之地成为青海农村党建高地。

它不仅见证了历史,也成就了一段红色传奇。如今,在曾经的香粮地上建起了幼儿园,红色精神得到别样传承。

赓续传统高擎党的旗帜

艰苦的革命年代,总会有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前进的道路上,从不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双树村东侧的“袁家油坊”,当时驻扎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代号黄武部),主要担负种菜养猪、助力地方生产及清剿土匪等任务,属西宁东川解放军临时后勤供给基地。

1950年农历三月的一天晚上,10多名土匪与驻扎双树村黄武部的解放军战士发生枪战,顿时火光四起,正在巡逻的胡成海等5名党员听到枪声后,持枪拿棍、迅速驰援。军民携手前后夹击,战斗持续了约半个小时,土匪退败并向北溃逃,二十多亩菜地、猪场均安然无恙。

1950年农历六月初七深夜,土匪鲁顺山流窜至五十乡奎浪村,将其“眼中钉”“二转子”——农民积极分子王客娃从家中绑至一块巨石上,残忍杀害并悬首松多滩一棵树上。1952年全县剿匪结束,奎浪村群众自发将这块被鲜血染红的英烈石保存起来。

2020年7月26日,奎浪村党支部将此石赠给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展室珍藏,希望以此教育后人,永远拥护新中国、新政权,时刻牢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党员要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党员干部只有无我、才能为公为民。“凡是单位领钱领物的地方我不去,凡是单位挣钱的活儿家人不能干,这是我的家规。”1963年,党员胡成海担任柴达木骆驼厂二队队长,他积极动员妻子去驼厂参加义务劳动做表率,却从不允许妻子领取公家一分钱。

1972年6月,胡成海担任柴达木骆驼厂党支部书记,一次拉木料时因马匹受惊,为搭救接木料之人他奋不顾身力挽惊马,结果被木料砸伤,车轮轧破了脾脏而紧急抢救,当他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时却说“共产党员就是要永远干在前、冲在前!”

1952年3月,党员袁忠寿被选定为我省唯一一名“中国农民”赴苏联参观考察集体农庄和农业机械化等。考察回来后,他编写了《我从苏联回来》一书,并赴全省各地宣讲苏联经验,对推进并促进我省农业合作化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精神家园孕育富强梦

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爆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时任生产队队长的李录邦带头办起社办食堂。1960年春夏青黄不接之时,在甘家堡大队一社办食堂,胡成海第一个冲上前品尝由秸秆粉、黑刺粉等混制而成的代食品汤而中毒,所幸及时灌肠抢救才得以保住性命。

“宁肯饿死我一人,也要救活众乡亲。”1960年群众生活极端困难,党员带领双树村群众,主动将全大队1300多人储藏的最后四十柜“救命面”无偿交公,接济临近两个大队的群众度过灾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双树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敢叫山川变良田、架桥修路不停工、誓让幸福在眼前,平整土地、修建学校、修路通电、创办集体企业。当时互助县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第一个集体副业队、第一家农村木料加工厂、全公社第一家大队企业相继落成,为促进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1982年,当时号称“倒蛋部队”的双树村农民自行车队,车把挂活鸡、后架捎鸡蛋,与双树“贩猪客”一起,冲破长期封闭山门、打通城乡联系、活跃省城市场,成为当时宁互公路上拥护改革开放的急先锋。

在良好干事创业氛围下,昔日的“倒蛋部队”和“贩猪客”以前靠苦力糊口、现在凭手艺吃饭,曾经的“站大脚”蜕变成泥瓦工、钢筋工、焊接工、装潢工、烹饪师等“新五匠”。

现在的双树村,强化党支部引领,打造红色旅游,发展设施农业,壮大集体经济,输出产业工人,群众大面积种植当归,2017年种植当归26公顷,收入200万元;2018年种植当归40公顷,收入达300万元。如今党建已成为双树村发展的“红色引擎”,特色种植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密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翻开双树村的革命史,字里行间彰显出一代代共产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展室内的一件件实物见证着他们曾走过的红色足迹。

新时代更需要赓续红色精神

艰苦的革命年代,总会有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前进的道路上,从不缺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翻开双树村的历史,上面记载着这些革命者的执着、热情和对革命的信仰,以及他们走过的足迹。

七十多年前,双树村的热血青年胡成海,血气方刚,他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并且为之矢志不渝。他的梦同辛勤耕耘在黄土地上的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一道,诉说着一个主题——红色土地上的觉醒。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段多么伟大的历史,足以在党的农村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在“两颗大榆树”下的这块土地上,绝非偶然。因为这块土地哺育的人身上,集中体现了“向往进步、吃苦耐劳、敢想敢干、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正是这种品质,成为双树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从而是他们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迸发出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巨大热情和力量,并合众人之力,建成了一个崭新的双树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红色双树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红色双树的精神孕育了七十多载,不断造就着辉煌、展现着高原上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在新的时代里,酝酿着对党的感恩,更酝酿着革命精神的传承。(陈俊 罗珺)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