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脱贫攻坚答卷】云岭战贫志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30日 07:20:00  来源: 云南网

  踏上新征程的第一个春天,曙光在七彩云南点亮了如画的春景:从巍巍雪域高原到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从横断山区高山深谷到岩石裸露的石漠旱地,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2020年末,喜讯传遍云岭大地:经过8年持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贫穷落后曾经是云南的典型特征,摆脱贫困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千年求索,这是云南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一朝梦圆,这是千千万万干部群众创造的伟大奇迹。

  不负使命

  交出决战优异答卷

  88!云南曾经的贫困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46.4%!深度贫困地区民族贫困人口的占比,几乎接近一半。

  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云南,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十分罕见,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让云南迈出贫困走向小康的步伐显得那么沉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为云南人民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山山岭岭的新面貌。

  由于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到改革开放前,全省农村人口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民生保障和改善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督战,带领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特殊的贫情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两次亲临云南考察,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两次亲自回信独龙族群众,给予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巨大鼓舞和奋斗指引。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中央投入云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达556.65亿元,增幅和总量均居全国第一。国务院扶贫办对云南脱贫攻坚全程指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全力支持,教育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和国家林草局分别牵头联系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为云南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大有力的支撑。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落下,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向中央立下军令状、向全省人民做出庄严承诺。

  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云南省把贫困地区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棋局中,逐级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行业扶贫规划,做到县县都有一个项目库、乡乡都有路线图、村村都有一张施工图、家家都有一本致富经。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云南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压实责任,云南制定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省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带头挂县包村帮户,293家省级和驻滇单位、1.5万个州市县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75万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全面对标对表中央政策,云南及时出台349个政策文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构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规范的政策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力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要,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累计达259.76亿元。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省级源头整合机制,省级以上整合资金累计达到1841.22亿元;全面落实“尽锐出战”要求,全省累计选派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加大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各类监督力度,加强考核评估,持续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跑出加速度,推动大变化。

  摆脱贫困的千年愿景照进现实,云岭大地新颜焕发。

  挥别贫困

  “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

  雾气朦胧中,云南最后的秘境独龙江在峡谷间醒来。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里,独龙族学生腊清仨正在认真地上网络课。通过“云视讯+同步课堂”的方式,远在大山里的孩子亲身体验到了北京直播间老师的授课。

  2019年,独龙江乡成为云南第一个开通5G网络的乡镇。然而十年前,独龙族却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民族、最后一个通电的民族、最后一个通电话的民族。

  云南是我国“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区,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从原始社会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段时间里,“直过民族”群众发展条件落后,贫困问题突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云南把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列入脱贫先行攻坚计划,因地制宜,因族施策,精准帮扶,创新实施“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整合扶贫、发展改革、教育、交通等20个行业部门,动员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招商局集团等投入对口帮扶,总投入426亿元,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25类项目,有效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

  脱贫的梦想像焰火,点亮了村民的希望。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拉祜族女子娜四规划着要自己再赚点钱盖新房子,买小轿车。从上山打猎的“最后的女猎人”到如今掌握茶树种植、茶树管理等新技能,娜四有信心带着家人过上好日子。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德昂汉子蒋永才也在计划怎样把“滇南小耳朵猪养殖合作社”规模再扩大一些,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发家致富。从一穷二白到致富带头人,他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去年底,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体脱贫,继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迈入全面小康的第二个“千年跨越”,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电商走进了基诺山寨,德昂山寨的年轻人学会了在手机上学习农业生产技术,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敢打硬仗

  深度贫困地区发生历史巨变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书写云岭奇迹的艰苦实践。

  脱贫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云南有4个,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22个有扶贫任务,有27个是深度贫困县,贫困数量最大的昭通市,贫困发生率曾经超过40%,怒江州贫困发生率曾经超过50%。

  “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的硬仗,我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更是‘硬仗中的硬仗’,是关系脱贫攻坚全局的控制性工程。”直面深度贫困挑战,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实行组织领导、政策举措、资金投入、帮扶力量“四倾斜”,集中优势兵力打硬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挂联迪庆州、怒江州,每季度一调度;27个深度贫困县实行一县一位省级领导挂联、一个重点任务清单“兜底”、一套监测体系跟踪,定项目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倒计时进行工作安排。

  建立“五级”督战作战一体化、分析调度常态化、责任倒逼链条化机制,138名省级部门处级以上干部常态化到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省级以上财政涉农资金的50%以上投入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硬缺口全部由省级财政兜底解决。3年来,27个深度贫困县投入省级以上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达625.63亿元,县均23.17亿元,比88个贫困县县均投入多9.41亿元。

  攻坚的脚步有多沉重,答卷就有多厚重。

  一个个深度贫困“堡垒”被攻克,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

  在迪庆州,现已形成了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7大优势特色产业,在欣欣向荣的脱贫发展中,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增进,“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更加牢固。

  在怒江州,独龙江隧道贯通结束了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美丽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百万亩草果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果”,10万人搬迁改变了大峡谷山川面貌,“每天都在进步、每时都在变化”成为怒江脱贫过程的真实写照。当下,怒江州正重整行装再出发,瞄准建设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让怒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继续前进。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守住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昭通以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速度,跑出了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的“昭通速度”。

  2015年至2020年,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在云岭大地挥毫写就:“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新时代云南省情新内涵。

  咬定目标

  走出精准扶贫之路

  乌蒙山下,金沙江畔、峡谷深处,曾经的云南山乡已变了模样。

  数字显示,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07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万元,比2015年增加4670元,年均增长10.7%,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增速高2.3和1.4个百分点。

  来之不易的减贫奇迹,来自全省上下一心、协同作战的决心和毅力,更来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智慧和引领。

  云岭大地,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决战决胜,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瞄准千百年来的贫困顽疾,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云南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之路。

  扶贫必先识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是精准扶贫扣准的“第一粒扣子”,也是瞄准“靶心”,靶向治疗的关键。

  2017年,一场关乎脱贫质量和成色的最大规模“再识别、再精准”专项行动在云南全面开启。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作为捍卫社会公平正义、保卫党委政府公信力的一场战役,全省派出30多万干部进村入户精准识别找真贫,开展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创新“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精准识贫法。

  严格对标脱贫标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人均纯收入、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饮水安全为退出指标,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在筑牢把紧突破精准识别第一道关口的同时,深入开展贫困人口信息采集,建立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贫困对象精准以后,怎么帮、如何帮?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创新“六清六定”精准帮扶机制。做到对象家底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投入产出清、帮扶责任清、脱贫时序清。

  在“六清六定”精准帮扶机制的有力支撑下,88个贫困县项目库、8502个贫困村施工图,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全面发力,形成了规划“一张图”、实施“一本账”、工作“一盘棋”、考核“一张网”;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确保贫困县、贫困村高质量出列

  扶贫实不实,百姓生活里见真章。

  在怒江州,草果、核桃、漆树连片成林,绿色香料产业园区蓄势起飞,依托特色产业,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特色生态产业致富路越走越宽;在昭通市,10万亩苹果产业基地绿意盎然,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吸纳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昭通特色产业风生水起,“半城苹果满城香”;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果蔬、万寿菊等产业快步发展,八成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增收,人均收入超过万元。

  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抓手,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为思路,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为抓手,我省走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带贫有机制、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路。

  放眼全省,26个扶贫主导产业为贫困地区发展注活力、增后劲,168.5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新风景。不仅如此,去年318.19万贫困劳动力走出家门,实现外出务工,44.31万人被聘到公益岗位,“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育了孩子,闯了路子”成为群众变化的鲜活写照。

  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我省着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个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实施了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万人大搬迁,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壮举。99.6万搬迁群众住进24.4万套搬迁安置房,开启不愁吃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农民变市民,绿水青山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变为“金山银山”。88个贫困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212.81万亩,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8.3万名,70万贫困人口从家门口的生态宝库中受益脱贫。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会泽县,95.7%的面积是山区,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47.99%。该县拿出最好的位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了安置8万余人的新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

  为满足1.5万余名搬迁群众子女的就学需求,会泽县投资6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5年来,我省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依法控辍保学,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贫困地区实现从教育脱贫一代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转变。

  从“看病难”到“真实惠”,我省全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88个贫困县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达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农村人口看病报销比例达到90%,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住上“安心房”,喝上“放心水”。聚焦4类重点对象,我省实施98.6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着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贫困人口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障率全部达标。

  “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我省织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确保各项救助政策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4500元,建档立卡低保对象达150.8万人,实现应保尽保。546.26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1万残疾人纳入扶贫对象。

  旺了产业,美了山水,富了百姓。一整套高效的制度体系,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一大批资金、项目、人才汇聚,不断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助力云岭儿女摆脱绝对贫困,奔向幸福小康。

  心手相牵

  汇集磅礴攻坚力量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面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实际,云南用足用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政策,用活社会扶贫资源,充分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构建起“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大扶贫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社会扶贫之路。

  大扶贫格局之“大”,在于工作的大统筹、力量的大整合。

  多年来,中央部委倾力支持云南。53家中央定点扶贫云南单位共投入资金234.05亿元,选派干部924名。动真情、扶真贫、出思路、投资金、派干部、建项目,与当地党委、政府携手实施扶贫开发,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1996年9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建立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明确上海对口帮扶云南。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银川会议”以来,沪滇携手吹响消除绝对贫困的奋斗号角,全面开启沪滇扶贫协作新征程。

  “中央要求,广东所能,云南所需。”2016年9月,广东东莞市、中山市帮扶我省昭通市,珠海市帮扶怒江州。2019年4月,深圳市又帮扶昭通市。两地六州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强化沟通协调,搭建协作平台,完善结对帮扶,拓展协作领域,不断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

  2016年以来,我省累计接受上海、广东财政援助资金141.08亿元,完成帮扶项目6614个。两省市累计选派837名干部、368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滇帮扶,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决战中,民主党派既督又帮,成为我省脱贫攻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工党中央深入攻坚一线调研103次,帮扶款物1亿多元,协调引进一批投资合作项目。8个民主党派云南省委实施“同心圆梦彩云南·聚力脱贫攻坚战”行动,既全程监督,又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脱贫攻坚的伟大决战中,各方力量广泛参与。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驻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纷纷受命“参战”,勇当突击队、先遣队。立足“万企帮万村”行动,全省民营企业显身手有担当,全力投入帮扶。

  铸造丰碑

  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千年圆梦,是千千万万干部群众用伟大精神在云岭大地上共同书写的伟大奇迹。

  谋划产业找出路,他们殚精竭虑;团结群众干事创业,他们枕戈待旦;治理社会促和谐,他们夙兴夜寐……他们是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投身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扶贫干部。2015年以来,全省派出4.85万名驻村书记和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俯下身子扎根基层,在攻坚中学会攻坚,在战斗中学会战斗,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双手托起致富产业,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郭彩廷、吴志宏、王秋婷……468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以生命赴使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担当。贫困地区支部强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老县长高德荣是独龙江畔土生土长的独龙族干部,担任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被选举为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时,却向组织上申请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独龙江,毅然选择回到独龙江带领乡亲们修路架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倾心为民、永葆本色,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为红色的“路标”、闪亮的“镜子”,树立起党员干部可亲可敬的公仆形象。

  他们是一个个“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懈奋斗的群体。西畴县99.9%以上是山区,其中裸露半裸露的岩溶地区占75.4%,人均耕地只有0.8亩。就是这样一个条件不优越、物产不丰富、资源匮乏、基础落后的贫困县,2018年在文山州率先甩掉贫困的帽子,探索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五法治水”解决饮水困难、“四轮驱动”硬化农村公路、“三美三宜”建设美丽乡村等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中继续发扬光大。

  伟大精神来自用知识的火种点亮心灵的教育工作者。每天早晨5点,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里总有一盏灯最先亮起。校长张桂梅准时起床,挨个摁亮楼道里的灯,提着喇叭喊学生们晨读,她常说:“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张桂梅拖着病弱的身躯教会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10多年来,先后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梦圆大学。

  伟大精神来自将科研成果惠及千万家的科研人员。2018年3月,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举着一个两公斤的土豆向现场的媒体展示。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朱有勇带着团队躬耕边境贫困山区,为当地确定种植品种、制定种植技术标准、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结对帮扶、拓展市场,帮助当地拉祜族群众打赢脱贫翻身仗。已过花甲之年的他,真正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民也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的东川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在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不等不靠不要,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不断帮助村里的其他残疾人脱贫。他们“手足同心奔小康”的奋斗精神感动中国,鼓舞人心。

  圆梦的征程里,也凝聚着企业家的实干担当。2007年,大姚县的樊志勇创立了彝族刺绣“纳苏”品牌。她发起了围绕“文化传承、手艺变现、造血脱贫”3个重点帮助彝族绣娘的“幸福指尖计划”,在全国6个省份的8个地区建立“幸福指尖帮扶点”,落地扶持贫困绣娘、残疾人绣娘,对她们进行免费专业实训,并给予订单支持和免费复训,引领彝族手工刺绣走向技术品质化、绣娘意识市场化、彝绣市场国际化发展道路。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一座座红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为我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铺下坚实的精神基石。

  接续奋斗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历史的地平线上跃动着新的曙光,云岭大地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8年7月,大理白族自治州启动了第一批25个乡村振兴州级试点村建设,确定大理市古生村等5个村作为州级重点试点村加以推进。2020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启动了第二批12个乡村振兴州级试点工作。

  走进大理湾桥镇古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村子里街巷整洁,溪水环绕,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在开展试点的过程中,古生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编制方案时把“记得住乡愁”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加大“古院、古物、古树”保护力度,保留千年古村的白族村落和历史文脉,让古生村逐渐成为大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云南省正抓紧建立“一平台、三机制”,实现“四个全覆盖”,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按照高效、简便、精准的思路,开发“找政府”App,构建政府救助平台。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将在全省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和风险合理匹配的产业联合体,实现对农村低收入家庭产业帮扶有效覆盖。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每个村培育出1个以上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专业合作社,建成1个“一村一品”生产基地,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力争用2至3年时间,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空壳村”清零。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问题。

  ——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优先满足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确保其掌握一技之长,具备就业能力。转移就业、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项目,优先满足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现全覆盖,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云南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每年实施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示范村、1万个美丽村庄,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使命仍在续写,乡村振兴的新赛道已壮丽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云南破局开题,动力满满。

  云南网记者 段毅 胡晓蓉 段晓瑞 李承韩 王淑娟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