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铮铮誓言镌刻于心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06:10:00  来源: 云南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民族之间疑忌不团结,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阂。1950年3月思普区全境解放后,思普地方党组织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到滇西南这片土地上。

  同心 民族团结在群众心里生根

  解放前,以陈祖武、杨正元、罗有祯等人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在思普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思想,鼓励各族群众为自由幸福而团结奋斗。1946年6月,为重建被国民党反动派彻底破坏达10余年之久的思普地区中共党组织,根据省工委的部署,滇南工委派齐亮到墨江发展党员并成立了墨江中学党支部。为适应思普区形势发展的需要,省工委决定成立中共思普特别支部,由省工委直接领导,负责领导思普区的革命工作,陈盛年担任特支书记,并成立了由陈盛年兼任支部书记的磨黑党支部。同年8月,省工委决定,墨江地下党组织接受思普特支领导。

  “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思普地区委员会正式成立。1950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撤销中共思普地委,成立中共宁洱地委,宁洱地委辖宁洱、思茅、六顺、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澜沧、宁江、车里、佛海、南峤、镇越、沧源、双江、缅宁17个县委。”普洱民族团结研究所副所长吴卓嶧介绍。

  1950年8月,党中央从实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疆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从全国各地的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盛典。对此,省委和地委将其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选派地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昌恩泽、澜沧县竹塘区区长龚国清、民委主任李晓村等一批熟悉当地民族习俗、善于和民族群众打交道的党政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到车里、佛海、南峤、澜沧(当时包括西盟、孟连)、宁江、沧源等边疆民族地区,挨家挨户上门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不达同心,誓不罢休。

  同行 党的号召引领群众走出去

  当年,党政干部们排除万难,动员了35名民族代表,并安排了8名随行人员共43人,组成普洱区赴京观礼代表团,走出边疆,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盛典。

  10月1日一大早,代表们就被安排到天安门城楼的左边观礼台上进行观礼。当工人、农民、学生队伍一队接着一队,“毛主席万岁”的呼声此起彼伏时,在场的代表们都深感震撼。“在北京,代表们4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还给每一位代表赠送了呢料制服、衬衣、皮鞋、袜子、毛巾、牙刷、口杯等物品。10月28日,大家联名写信感谢毛主席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京。”宁洱县史志办张兴政说道。

  宁洱地委得知赴京观礼团的代表即将返回宁洱的消息后,便组织各个民族选出代表,在当时的普洱专区所在地宁洱县城召开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来自全区的26个兄弟民族(含支系)代表及地方党政军领导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12月31日的讨论会中,有代表提出,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这是一次各兄弟民族团结发展的大会,如此隆重的大会应该进行剽牛、喝咒水盟誓,把誓言庄严地刻在石碑上,永远铭记流传。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1951年元旦,在普洱(1951年1月1日宁洱县改称普洱县)红场召开了千人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仪式,地委书记张钧带领大家庄严地进行宣誓:“我们26个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随后,48位各民族代表和党政军领导分别用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在普洱大地上矗立起了滇南地区乃至全国第一块、象征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丰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各民族也从此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

  同梦 精神火炬代代传承

  盟誓立碑后,各县代表以适合各自的民俗民情方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涌现出了一大批坚贞不屈、恪守誓言,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团结、捍卫民族团结誓言的民族代表。如,宁死不屈的傈僳族代表李保、恪守誓言的佤族青年岩火龙、一生跟党走的傣族代表召存信……他们的英雄事迹与日月争辉,他们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体现了普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了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坚如磐石的铮铮誓言;谋划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景,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成功案例。

  “今年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普洱各民族兄弟秉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心一德跟党走’的不朽誓言和同心永结的豪迈情怀。”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工作人员苏梅激动地说。

  实践证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领导各民族群众,贯彻和执行正确民族政策,进行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是各民族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不朽见证。它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人类民族史上唯一的丰碑”和“新中国最早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物证”。

  如今,在普洱大地,民族群众围绕“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目标,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开创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安宁、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经济腾飞的和谐景象。

  云南网记者 刘宣彤 李汉勇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