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 | 江苏张家港:构建“333”工作机制 让文明实践更加精准给力
>>点击专题查看更多内容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5月27日消息(记者 钟圆圆)群众需要什么,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建立供需对接的服务机制,是推动实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基础性保障机制。要想做到精准服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谭德宝。记者 陈卫东 摄
“江苏张家港通过构建‘333’工作机制,让文明实践变得更加精准给力。”5月27日,在首届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暨志愿服务培训班系列活动之一的圆桌对话上,江苏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谭德宝分享道。
据谭德宝介绍,张家港深入整合各方资源,精心设计服务项目,探索形成“333”供需对接工作机制,推动“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志愿服务组织能提供什么”三者有机统一,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做到基层群众的“家门口”“心坎上”。
谭德宝表示,张家港构建了阵地资源库、人才资源库、志愿服务资源库等3个资源库,夯实供需对接基础。 弄清楚“群众需要什么”,是开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基础。张家港充分发挥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走在基层、身近群众”的优势,从群众生活、家庭、发展、情感四个维度,掌握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最需要的服务、最急迫的困难等实际需求。通过这“三大主力军”,收集基层群众需求。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张家港通过“精心设计项目”“精准组织实施”“精细评估管理”三个步骤,推动实现群众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两年多来,张家港市从群众需求与公共资源供给两方面统筹协调,精准对接、精细设计、精心服务,盘活了全市几千个服务阵地,培育建设了数百个文明实践示范点。老百姓想要什么,他们心中都有一本账。(钟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