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从“网红”到国家公园主角 委员为云南野生亚洲象高质量保护建言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1日 23:48:00  来源: 云南网
段昌群委员认为亚洲象保护要分多层次考虑 记者 赵岗 摄
云南“网红”大象出走场景 供图
委员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言 记者 赵岗 摄

  去年,在长达100天的云南野生亚洲象“北迁南归”奇幻之旅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引发了全球追“网红”大象的热潮,超过1500家的国内媒体,1500家海外媒体进行了报道,全网的点击量达到110亿,覆盖了全球190多个国家。云南巧借大象之旅,向世界展示了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上演了最佳的国家宣传片,亚洲象成为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国家名片。2022年的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对云南亚洲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为云南野生亚洲象的高质量生存和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野生亚洲象的保护层次和要素

  “大象为什么在西双版纳要‘北迁南归’,这说明野生生物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以后,我们始料未及的是,以前给它留下来的空间满足不了它的生存需要。因此人类需要采取更大的努力,付出更多的艰辛,给野生大象营造一个更好家园,让它未来不需出游也能够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省政协常委、云南大学生态学教授段昌群说。

  段昌群认为,野生亚洲象睡觉所需的地方是原始的丛林或密林,但它觅食主要是在森林边缘或者森林空隙地带,所以保护野生亚洲象并不一定要完全追求大片的茂密森林。野生亚洲象之所以跑到村落、跑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就可能是因为保护良好的丛林没有给它们提供足够的食物。

  段昌群介绍,实施包括野生亚洲象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分三个层次来考虑。第一层次就是要保护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只有一定数量才能够维持这一物种正常的繁衍,才能促进这一种群规模的扩大。我们现在很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本上都是在这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次上的保护,就是要增强这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只有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物种适应性也就越广,它的进化潜力也就越大,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才不容易出现难以适应而灭绝。

  “我们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一开始主要是保护这一个种群的数量,后来就要提升种群的质量,也就是它的遗传结构。遗传结构太单一、太同质化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云南在生物保护的过程当中,一开始当然是看数量,后边要想办法把不同区域的同一种野生生物的不同种群进行融合,这样可增强它的遗传多样性。或建立生态廊道增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段昌群说。

  第三个层次就是要保护这一个物种所在的生态环境,只有良好的生境及生态系统才能够让各种生物获得足够的食物,才能满足它生存的空间及质量的需求。对于野生亚洲象来说,我们要加快推进野生亚洲象的国家公园建设。

  自普达措国家公园探索开始,云南是中国大陆上率先进行国家公园探索的省份。现在野生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建设已经进入到议事议程。野生生物的保护是一个科技密集型的事业,要根据保护对象科学施策。

  第一,必须要有清晰的科学认知,知道野生亚洲象的生物学特点、生态习性以及空间上的需要,才能够根据需求给它设计、创建、保护的生存环境。

  第二,需要系统综合的保护,让野生亚洲象过得好并不是说森林越茂盛越好,要结合它多方面的生存需要,特别是栖息的安全性、食物来源很重要。

  第三,需要考虑野生亚洲象是一个跨越不同国家的“国际性”动物,它不仅是在中国云南,还在周边国家之间进行周期性的迁徙,所以要动员和支持周边国家进入到野生亚洲象保护队伍中,一起保护亚洲象的迁徙通道和整体生境。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段昌群认为,人类应该适当的退出来,还给野生亚洲象原来的家园。但是当地老百姓也要生存发展,如何将老百姓的生存发展和野生亚洲象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云南、乃至国家付出努力,要动员全社会资源参与,并借助国家力量来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

  对于能不能借鉴世界上已有的大象国家公园经验,段昌群介绍,非洲象生息之地几乎都是蛮荒之地,人口密度很低,开发程度很低。不像云南的野生亚洲象生存区域所在地人口密度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大智慧。

  “我们不可能把这个地方清空了,人不住了,全部都让给野生生物。我们更多的是谋求减少人和野生生物之间的冲突,做到和谐共处。”段昌群介绍,未来云南可能要建的国家公园潜力大,除了进入议事日程的亚洲象国家公园、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外,哀牢山地区、无量山地区,以及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等都适合打造成为国家公园。但国家公园的建设有特殊的要求,首先要追求原真性,就是能够保护自然界原初的、本真的东西。

  第二个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就是面积要比较大,能够让这里边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足够的栖息环境。现在云南很多地方是人与野生动物交互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当中,怎么实现“人群退动物进”,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帮助,也需要国家资源的大力支持,并唤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建设性的关注。

  生态补偿政策让保护面积“焕发价值”

  无独有偶,关于“人退动物进”、保障野生生物本来栖息家园这一观点,省政协委员、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云南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11.8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0.90%,主要包含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三大红线类型,共涉及11个分区,这彰显了云南保护生态红线的决心。

  “红线面积本来就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是不太适合人类去开发的。它们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地方,是用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 陈异晖说,云南正在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政策,就是把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转化为现金价值,这样使得原来貌似没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山水,通过生态补偿政策,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受的经济价值,从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让公民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进来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解丽平认为,亚洲象北移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是通过普通营销手段难以达到的。但要促进人象和谐,不仅要加大对大象的保护,也要切实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亚洲象北移如果继续扩大活动范围,老百姓的生存又如何解决?这是在人象冲突问题上的思考。

  目前大象保护救助资金主要来源政府,要扩大保护救助力度,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全社会的参与力量还不够,如何让民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需要进行重点关注。

  “应通过‘亚洲象北移’的热点来提高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意识。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故事。通过亚洲象北移作一次示范,并进行持续的长期的宣传,以唤起公民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到亚洲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来。” 解丽平说。

  反思并突破过去对保护区的管理方式

  省政协委员、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赖庆奎表示,亚洲象栖息地不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在过去对保护区的管理方式上是否有问题,需要进行突破。过去对于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就是不破坏、不干预,但亚洲象属于杂食性动物,主要以草本类植物为食,随着区域内树木的成长,挤占草本植物的生存空间,亚洲象主要的食物来源减少,就导致亚洲象必定走出保护区觅食。

  “我们可以继续扩大栖息地,考虑它们的食物来源。保护区附近人口密度很大,容易造成人象冲突,异地搬迁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应将这部分地区进行科学规划,重新布局,把一部分村寨作为亚洲象保护的核心区域进行搬迁。” 赖庆奎说,需要综合生态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解决人象冲突在不同学科中涉及的研究定位,将保护政策视作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规划。

  云南网记者 赵岗 杨萍 贺凯 张玛睿 张琦敏

责任编辑:杨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