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最美乡愁话建水】田静:在创造精品与培养传承的路上孜孜不倦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6日 22:59:00  来源: 云南网

 

  元宵佳节,建水。

  翰林街内,一栋雅致宅子的门头上,“陶茶居”的牌匾很是醒目。走入院内,田静刚刚结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陶技艺”的授课。泡上一壶清茶,她就自己从事建水紫陶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思考,与我们娓娓道来。

  19岁就开始学习陶艺的田静,是我省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史上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和云南省首席技师。多年来,她在钻研自身制陶技艺的同时,还致力于紫陶的保护与人才的培养,积极撰写多个关于紫陶保护与传承的提案上交全国政协,为紫陶的开拓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在田静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当时的建水紫陶生产,小家庭式作坊居多,以制作汽锅,茶罐,花瓶等单一器皿为主,在制壶技艺上曾有所断代。通过长期挖掘整理传统技艺,反复试验,田静攻克泥料收缩比的同时,创新流、纽、把的成型手工技艺,在传统样式基础上,创新百余种造型,逐渐形成了建水紫陶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我们挖掘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整理出淘泥十二道工序,成型七十二道工序,烧制二十四道工序,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传承技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在谈到紫陶的技艺传承时,田静这样介绍。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的——建水紫陶,烧成色泽不仅具有金石质感,且莹润光洁,非常适于养玩,是不可多得的好器。然而单调的的器型,长期制约着紫陶的发展。田静认为,从业人员只有不断追求审美的能力,艺术的修养,才能将紫陶器具的文化属性深度挖掘,才能有更美的作品展示于世人。“美好的事物总有共通之处”。于是乎,她总在各类艺术的殿堂中荡漾,不断加强着自己艺术的底蕴。同时,在授课中除了传统技艺,鼓励学生们不断提升艺术修养,也是课程中不可获取的一环。

  在聊到“陶茶居”的出处时,田静很是感慨,在她的认知中,“有陶、有茶、就是好日子”。言语虽然说得质朴,但却如偈语般道出了返璞归真的品质。云南有好茶,“建水有好陶,两者相得益彰。将两者完美融合,是我的责任。将祖祖辈辈的代代相传的技艺守正创新,就是我的乡愁。”

  《关于加大云南边疆地区非遗传习 相关建设助力脱贫的建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增设非遗技艺师资的建议》《关于建设国家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议》,在历年田静委员向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中,我们也感受着她对紫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云报全媒体记者 马喆 吴沛钊 殷洁 饶勇 刘宇丹 黄翘楚 赵丽槐 刘畅

责任编辑:杨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