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中和村有一群“新村民”,他们有着同一个身份:艺术家。
音乐、绘画、陶瓷、书画、服装、漆器、颜料制作和装裱等艺术家工作室陆续在这里展开,文化业态逐渐形成。对于这些“新村民”来说,中和村不仅能够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还能安放他们的理想生活。这里,俨然已成为“艺术家第二居所”。
近年来,以凤羽慢城农庄、双廊艺术小镇、中和村等为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着力培育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聚集艺术人才,融会文化创意,探索创新驱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报纸版面截图
大理宛如花园般美丽的双廊 记者 黄兴能 摄
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对“第二居所”做过一个解释:“人的第一居所是养身的,第二居所是养心的。选择第二居所就是选择第二种人生。”
经过20余年的铢积寸累,渔村双廊已成为艺术家聚集地。杨丽萍、张杨、赵青等外来知名艺术家云集,带来了舞蹈、建筑、电影、农民画、白族彩绘等文化艺术品类;本土艺术家八旬(赵慧军),则在深山里建成了“伙山美术馆”。
艺术家与村落,在双廊相互成就。在这个“第二居所”,艺术家开拓了艺术创作的空间,也带动了本土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位于双廊的杨丽萍艺术空间 大理州供图
“艺术家就是喜欢大理,喜欢它那种文艺的、浪漫的氛围。”站在自己位于中和村的小院里,大理大学特聘教授、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建朋坦言,对于艺术家来说,大理早已是名闻遐迩的“诗和远方”。
大理动人的生态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宜居的生态环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素材和创作灵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到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有近10万人,其中各类艺术家近2万人。
中和村“村民议事中心”改造成的“中和书院” 大理州供图
正在中和村里进行的一场“艺术乡村试验”,不是周建朋的第一次尝试,但却是推进速度最快的项目。“村民议事中心”改造成了“中和书院”,56院村民自有的闲置院落被梳理出来,向艺术家敞开作为创作之所。两个多月,面目一新的中和村向公众开放。一年间,农民书画家作品展、西南丝绸艺术集市等多场艺术活动在此举办,其中包括两次国际性艺术活动。如今的中和村,农业人口仅415人,但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已达600多人,其中有知名艺术家100余人。
与其他地方相比,在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的过程中,中和村的“艺术试验”有些许不同,艺术空间营造与艺术产业化“双轨”并行,如影随形。如果说,“老大哥”双廊是“艺术家第二居所”的1.0版本,那么中和村的“双轨推进”就是升级版。
双廊是大理较早打造的“艺术家第二居所” 记者 黄兴能 摄
聚集艺术要素,创意驱动发展,实现起来并非容易。双廊的困局,正是一种当下的现实。艺术家八旬认为,经过多年发展,双廊镇形成了以双廊村、大建旁村为重心的游客集中区域。但是,大建旁村的发展也受困于业态单一、档次不高等问题。
同属沿海区域的长育村和青山村,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数量不多的紧邻环海路的客栈民宿,其他旅游业态依然缺乏。两村现有客栈餐饮数量业已饱和,加之核心生态区客栈餐饮“只减不增”的政策约束,客栈餐饮业态的继续增加已无可能。
“如何在这一区域植入全新业态,激活后进区域的发展?”八旬的交流发问,更像是投石问路,等着先行者和创新者给出答案。
路径探索中,也发现诸多掣肘。“艺术家进不来,文化创意产品不成规模,艺术平台和基地还不成气候。”周建朋认为,只有建筑的堆砌,没有内容和持续创新,是不少类似项目同质化甚至销声匿迹的根源。
伙山村里的漆器陶器修复工坊 大理州供图
无论是本土还是外地艺术家,大家都明白,打造“第二居所”如果只是单纯的“建房子”,那么居所也就只有面子、没有里子。因此,需要更广视野、更高层次的突破与整合。
周建朋说,艺术驱动发展,他有一个正在探索的“公式”:留住艺术家+让艺术流向大众=让世界流量来到大理。具体解释就是,地方政府要拿出贴合艺术家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奖励政策,并补足公共文化设施这一短板,筑好“巢”才能引到“凤”。
在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的过程中,云南的对手是自己也是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直接“拼财政家底”,不如因地制宜,盘活现有的空置、闲置资源,搭建各种层次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利用市场来补足市场的问题。与此同时,云南更要利用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独有区位优势,依势借力让文化产业“走出去”,打通关节,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周城镇传统的白族扎染已经成为饱受青睐的艺术品 大理州供图
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空壳工作室”的情况,要让艺术家从“暂居”变成扎根。在周建朋曾主理过的箬溪国际艺术村模式中,艺术家可以分3年获得资助补贴,但是“考核机制”也有硬性要求:一年中,艺术家工作室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00天,艺术家本人驻场时间需1至2个月。
从全国各地已经成功或还在探索的例子中,云南要借鉴先进、取长补短。浙江葛家村给出了村庄与艺术共生的另一条路径。它将艺术项目与村集体、村民收益挂钩,避免出现“艺术家在,火了;艺术家走了,凉了”的情况,做到了艺术成果留得下来,村民能从“输血”中获得艺术创造力,村庄也就有了绵延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艺术是根“引线”,只有把居所、平台、人才等要素捏合在一起,用政策支持给予艺术家“阳光雨露”,让“艺术”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艺术家第二居所”才能焕发出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文化创意产业也才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新的支柱产业。
·作者 刘薇薇
在国内,像大理一样令人向往,且能容纳如此多元艺术因子与乡土表现的城市还不多。大理的“出圈”,不止在于这里的清溪蓝泊、缥缈云霞、墨空繁星可以熨平人们所有的烦恼,更在于这片土地历史基因和人文血液里的宽和仁厚、质朴温良,可以让更多群体在如此包容、无拘的环境里自我表达。
在云南,像大理一样充满魅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玉溪、腾冲、弥勒,已有不少艺术家正在尝试探索对世界的艺术化解构和创新性表达。然而,要吸引更多艺术人才留居云南创业兴业,还需要培植愈渐成熟的艺术生态。
通过“艺术家第二居所”这个支点,云南完全可以通过“平台+人才+创意”的合作模式,把具备优势资源的地方进一步打造成为艺术创意孵化的基地,围绕“艺术创意”这个圆心形成以创作、展览、艺术品拍卖、艺术衍生品研发、演艺、半山酒店等为主的一体化艺术产业链,通过艺术家群体的创意赋能,让云南不只是灵感源地、精神原乡,更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智库、创意工场、文化磁场。
云报全媒体记者:闵楠
海报设计:鲍子仟
编辑:郭建丽 范春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