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几近失传到大放异彩,英山缠花火了!
英山缠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胡天堂 吴滕钰
英山缠花火了!
2022年5月31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首届非遗时装秀现场。灯光飞舞,音乐铿锵,由武汉纺织大学郭丽教授精心设计,英山缠花技艺传承人陈广英参与制作的三套缠花主题礼服出现在聚光灯下,引发全场喝彩。此刻,英山缠花这一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终于在时装秀场大放异彩!
英山缠花,以彩色丝线缠绕在以细铜丝、纸板等制成的坯架上,制成花鸟虫鱼等各种工艺品,看似简单,实际上有近10种技法,造型多变、构思精巧,美轮美奂、巧夺天工,有“立体绣花”“线艺雕塑”之称。
据本地宗谱记载,英山缠花明初由宫廷赏赐而来,随后在英山盛行,历明清两代而不衰。上世纪70年代起,缠花逐渐凋零。到本世纪初,古老的缠花技艺已后继乏人,仅剩的两件作品也深锁在黄冈市群艺馆的仓库之中。
古老的技艺即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时,两双纤纤素手将它轻轻捧起——
2003年,英山县文化馆副馆长程平了解到英山缠花技艺后,为之深深着迷。她跑遍英山及周边,遍访民间艺人,写下了英山缠花的第一篇论文。
2008年春节,从上海回家过年的陈广英经程平引荐,见到了74岁的艺人张仕贞老人,第一次知道了缠花。回到上海,陈广英纠结了整整半年,终于下定决心:“我要回去学缠花!”
25岁的陈广英,放下的是一份稳定的外企工作,换来的却是14年的清贫坚守。
拜师张仕贞,每天上门学艺,父亲用摩托车接送,单程就要近一个小时。没有实物,全凭口传。一间老屋,两位女性,学的是手艺,缠的是流年。
“差点没坚持下来。可是师傅说,我一定要教会你,不能把手艺带到棺材里去了。”陈广英话里充满感激。“师傅都70多岁了,天天给我打柴做饭,我要给她帮忙,她坚决不肯,说做缠花的人,要保护好手,手粗了会把丝线弄花。”
苦学三年,陈广英在2011年学成出山。同年,英山缠花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张仕贞和陈广英分别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传承人。
拂去历史的尘埃,英山缠花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2017和2018年,英山缠花连续两年随湖北非遗展赴欧洲展出。陈广英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在配色、工艺和造型上大胆创新,将英山缠花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她的作品多次被作为高端定制礼品用于重要的公务场合。在时尚之都罗马,她的作品征服了现场的观众,一支胸针卖出折合人民币1200元的高价。2022年5月,陈广英晋升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英山县白石坳小学启航校区的未来教室里,20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埋头缠丝。这是英山缠花“非遗进课堂”的第二站。在雷店中学,英山缠花已经收获了一批小粉丝。工作室里,英山县委宣传部部长童壁,向陈广英发出了把工作室搬迁到四季花海景区的邀约。英山缠花未来怎么发展,两人有着说不完的话语。身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支胸针,上面那只蝴蝶,跃跃欲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