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洪山 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 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洪山,武汉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是与北京海淀、上海杨浦齐名的全国科教智力密集区。
大学之城,智汇洪山。坐拥35所高校、60万大学生、近百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赋予洪山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汇聚成蓬勃向前的发展洪流。
回首过去五年,洪山成绩斐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实现了“千亿产值、百亿财政”的跨越,综合实力跃居中心城区前列;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城区品质显著提升;财政资金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服务不断升级,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新增市场主体10万户,“四办”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展望未来五年,洪山满怀希望。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洪山区在去年底召开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五个大学之城”的奋斗目标,即建设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大学之城、建设一个高能级创新的大学之城、建设一个高效能治理的大学之城、建设一个高品质民生的大学之城、建设一个高标准政治生态的大学之城。
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描绘了洪山发展的美好前景,承载着洪山人民的共同期盼。洪山,正蓄势待发。
坚持创新引领
变科教优势为发展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洪山区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进“大学+”发展战略,持续打造“洪山+大学”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积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结合的技术转移生态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就地市场化;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使创新成为洪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6月8日,由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四通信服公司联合成立的“吧哒信服—武汉理工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心”签约仪式在洪山区融创智谷举行,双方将合力推进落实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加快勘探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生效,洪山区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同时发力。建成了青菱武大产业园、理工大孵化器二期和三期、华师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地大宝谷双创中心等区校协同创新载体;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导辖区4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武大、华科大、理工大、地大、华师、华农、中南民大等10多所高校联手建立产学研平台。同时,在辖区重点高校建立24个科技成果转化站,每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近90亿元,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目前,洪山区共有各类众创孵化平台50家,其中科创楼宇(园区)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1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家;众创空间23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7家;大学生创业特区11家。孵化总面积超过60万方,在孵企业和团队2100余家。这些众创孵化平台和资源已经成为洪山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阵地。据统计,2021年洪山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95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6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第二,中心城区第一。
培育龙头企业
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5月24日,洪山区2022年工业互联网(安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论坛在融创智谷举行,活动中,洪山区“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作为全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融创智谷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标杆,促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壮大。
近年来,洪山区重点打造了一批示范产业园区,融创智谷、创意天地、烽火创新谷等创新园区蓬勃发展,落户企业数量达2152家。特别是,华中科学生态城项目、百一智能产业园、武钢金地606创新产业基地、绿洲云网ICT产业基地项目、精测电子总部项目、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产业园等数字经济项目相继落户洪山,洪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获全省唯一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该区正在申报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2021年,洪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4%,逐渐形成了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洪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中心城区第一、全市第四,工业投资总额增速排名中心城区第一、全市第二。
上市企业数量是衡量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日,湖北省2022-2023年度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名单对外发布,洪山区有9家企业入围,较上期增加3家,省级“银种子”企业12家;市级“金种子”8家、“银种子”8家;省级、市级上市后备企业共21家。
今年以来,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培育思路,洪山区着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目前全区共有上市公司4家。今年已过会企业1家,已报辅企业2家,拟报辅企业2家,辖区上市企业呈现出强劲的生长态势。
稳住市场主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中央、省市出台惠企租金减免的政策后,洪山区及时响应、迅速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将已出台的政策直达尽达,让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洪山科创企业服务团累计走访5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上门宣讲惠企政策,并携手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累计获得银行科技信用贷款授信近4000万元。同时,积极发挥引导基金的资金撬动作用,上半年为区内科技企业达成9500万元的投资意向。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洪山区始终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持续优化服务供给、强化政策扶持、精准纾困解难,市场主体实现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2021年,洪山营商环境综合成绩位于武汉市第四、中心城区第三,在全省营商环境指标评价中被评为优异等次。
市场主体多,经济才能生机盎然,为此洪山区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实施重点产业(行业)集群成链发展计划,让大企业和小企业互为生态、协同成长。腾讯公司投资146亿元的华中科学生态城开建后,已有7家关联公司在该区注册,注册资本达25.5亿元。开展大学之城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建立“双招双引”联动机制,优化完善孵化链条,奖补企业研发经费7300余万元。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1000家,将率先成为全市拥有千家高企的行政区。全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开办成本,鼓励创新创业,截至目前,新增市场主体15605户,全区市场主体已达16.4万户。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以来,洪山区针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弱项短板、难点堵点,对标对表先进一流,围绕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有效配置的要素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提出20条举措124项创新改革事项,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湖北三宁集团,计划投资300亿元,在洪山区青菱都市工业园,打造集研发、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研发基地。项目合同签订后,仅用10天时间,就拿到项目建设所需的“五证”,该企业负责人连连称赞“洪山速度”。
靠前服务一小步,解决企业难题一大步。洪山区从企业发展需求出发,主动当好店小二。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主线,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事项。深入推进商事登记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准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今年以来,推出206项跨市办理业务,设置12个跨市通办专窗,有效破解群众企业异地办事往返跑问题;全区跨市通办业务量已超3万件,办理了全市首张跨省通办结婚证、首例异地代收代办业务;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大幅度压缩了审批周期,降低了企业成本,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
“企有所呼,我必有应”,洪山区紧盯需求抓帮扶,全力以赴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今年4月,洪山区主动作为,积极落实退税政策,向国家电网华中分部办理了全省最大一笔17.32亿元的留抵退税款,为该企业加大电网建设和升级改造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以来,洪山区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持续完善党员干部结对包联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100余个;围绕用地、资金、人力资源等难题,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保障重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针对今年初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一季度举办直播探岗、线上线下招聘会18场,帮助企业解决6万余个用工需求;用好用足减税降费、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助企纾困政策,一季度为1.8万家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21.27亿元。
良好的营商环境迎来一大波利好消息。今年一季度签约精测电子半导体研发中心等产业项目6个,总额116.8亿元。成功引进100亿元项目武钢606、50亿元项目中电建装备产业基地落户洪山。持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累计培育瞪羚企业3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
下一步,洪山区将紧盯目标任务,聚焦企业需求,强化服务力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培育质效。
数说洪山
● 市场主体16万家
企业主体7.3万户
● 创新资源
高等院校35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
两院院士47名
在校大学生近60万人
●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近100个
产学研平台51个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21家
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家
● 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孵化总面积60万方
在孵企业和团队2100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国家级4家、省级4家)
众创空间23家(国家级9家、省级7家)
大学生创业特区11家
● 实现24个行业“一业一证”准营
● “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60项,取消审批6项,审批改备案3项,实行告知承诺制24项,优化审批服务27项
● “四办”比例全面达标,全程网办比例94%
省市统筹“一事联办”107项
● 推出206项跨市办理业务,设置12个“跨市通办”专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