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这个小工区 九名铁二代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8日 10:50:13  来源: 千龙网

原标题:这个小工区 九名铁二代

在绵延千里的京广高铁线上,有这样一个小班组,一共只有12名职工,却有2个铁三代、7个铁二代,是名副其实的“世家”班组,世代相传的家风造就了他们深深的铁路情怀。

无与伦比的责任意识

“还真是不一样,我们班组的职工好像有一种天生的责任心,走不到位、看不到位,他们自己都不允许。”北京高铁工务段保定路桥工区工长卢子成神情间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每次作业前,工人们都要对作业工机具进行清点确认。千龙网发 北京铁路局供图

52岁的工区职工陈影有着27年铁路工龄,至今他仍记得父亲反复提起的1963年的一次巡道经历,“他要到3公里以外的区间交接处‘换牌’,那天是单岗巡道的夜班,雨下得很大,伸手不见五指,当走到一半的时候雨水已经没过了轨枕,我父亲当时就泛起了嘀咕,不知道前面水有多大,不知道是不是有危险,更不知道设备是否安全,当时心里很纠结,但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我父亲还是决定即使趟水也要往前走,确保设备百分之百安全。”

至今陈影师傅还保持着“时刻放心不下”的习惯,今年汛期以来,每逢休班,陈师傅每天都要查看几遍手机里安装的天气app,看着有可能降雨,他都主动到工区报到,跟同事们一起开展雨中巡视作业。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我小时候住家离父亲工作的工区很近,从小就受老一辈铁路人的感染,他们那一代人没有什么文化,干好工作凭的就是责任心。”陈影说。

时刻紧绷的安全意识

去年新入职的王瑞哲是工区唯一的00后,他的爷爷是一名巡守工,父亲是一名钢轨探伤工,祖孙三代在京广“接力”。工区工长卢子成对这个小伙子颇为赞赏,说他对双重预防机制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执行制度一丝不苟,尤其是在安全方面,“四四六”工机具清点、跨线作业、防坠落方面等安全制度执行得最彻底。

班前的安全提示,从祖辈、父辈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千龙网发 北京铁路局供图

刚入路的王瑞哲至今还记得父亲给他的一顿胖揍,“我小的时候住在京广沿线的铁路家属院,家属院隔墙就是往来穿梭的京广铁路,我比较顽皮,翻上了墙头,被我爸抓住了……”

王瑞哲说:“我的爷爷也是一名巡道工,我听我父亲说他们那个年代还是利用列车间隙干活,有着很强的防护意识,我父亲白天在现场探伤,即使有专职安全员,他也养成了时不时抬头张望的习惯,这种意识已经深入骨髓了吧。”

班组职工上线工作前绑扎安全带。千龙网发 北京铁路局供图

有着28年工作经历的工区职工滕晓利的比喻更加生动,“现在高铁的工况好多了,以前见缝插针地作业,只要精神一懈怠,事故就容易发生。”每当回忆起巡道工的父亲退休前后的状态,滕晓利总是有很深的感触,“我父亲干了一辈子的有砟铁路,起、拨、改道和各种施工都参加过,都是重体力活,有一定的危险性,每天都时刻紧绷着安全的弦,精神高度紧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退休,现在看着他放松多了。”

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要说起28年前“大干七八九,跟着津秦走”的日子,48岁的滕晓利依然记忆犹新,初入铁路的他正赶上京广线六次大提速,正是线路基础集中整治的时期。“那个时候我刚接班,我父亲把我领到工区,跟老工友们打了声招呼,嘱咐了我几句就走了。我跟着师傅早晨4点钟起床,干到6点有人送早饭,吃完了干到上午10点休息,下午3点接着干到天黑。清筛捣固扒石砟,一样都没少,每天累得只想回家,在父亲工友们的照顾下,也就坚持过来了。”在滕晓利的记忆里,老一辈教育子女都非常简单,差不多也就是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帮别人多干点儿这几句,可这简单的几句话,滕晓利一直坚持了28年。

工人通过梯子爬上桥墩,如果是更高的桥墩,则需要借助升降车。千龙网发 北京铁路局供图

最近王瑞哲有一点郁闷,主要是因为早晨的闹钟让他养成了一个早醒的习惯,原来王瑞哲和师傅卢子成一个宿舍,正值防洪期,工长卢子成总是放心不下设备的情况,每天都到视频监控终端查看沿线的降雨情况,就给自己定了一个7点的闹钟。这下可好,无论有没有夜间天窗,王瑞哲7点准醒,这让他想起了他父亲的也有早起的习惯。

“每到夏天,我父亲总是4、5点钟就出门,为了赶在一天最热之前完成探伤任务,他当时也不定闹钟,悄无声息地就走了,当时还不理解,为什么不用闹钟就可以准时醒,现在知道原因了。”

工人正对桥墩进行仔细检查。千龙网发 北京铁路局供图

王瑞哲还记得父亲对他说过的话,“在铁路工作,就要有一点忘我奉献的精神,偷不得懒,今天这少干点,明天少干点,积累起来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在铁路干活,接了就要干好干细,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忘我投入。”

就这样,保定路桥工区的师傅们,每天穿梭在的高架桥上和箱梁里,心里翻滚着的是祖辈和父辈们的殷殷重托,在一次又一次的高铁桥梁检查维护中,他们贡献着涓涓细流般的能量,但也正是这几代人的娟娟细流,续写着铁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讯员 崔晓光)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