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怒江草果收获的季节,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融合木构架、土掌房等民族建筑元素的怒江大峡谷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与周边山水相融合,厂内鲜果收储和加工中心准备就绪,等待大批鲜果下山。
加工中心主要以草果干果、草果粉、砂仁、花椒等香辛料加工为主,并覆盖竹笋、竹叶菜、松茸、木耳、羊肚菌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作为全国第一家高技术标准、高质量标准的草果加工生产线,加工中心改变传统自然晾晒和煤炭烘烤的方式,通过热泵智能复合干燥系统,对进料速度、烘干温湿度进行梯度设置和实时监测,目前加工中心整体产能达到6000吨/年。加工车间还配套标准农产品检验实验室,确保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绿色、环保的加工方式为草果加工提供了动能,保障初加工成本的同时,还免除了周边农户对鲜草果收购、销售的后顾之忧。加工中心投运以来,对草果种植户采取“应收尽收、保底收购”的措施。截至2021年底,加工中心已累计收购鲜草果超过7230吨,村民的生态原料源源不断地变成了优质产品,带动农户收入6722.08万元,惠及怒江州福贡县、贡山县和泸水市14个乡镇的5000多户农户25000多名农村群众,直接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脱贫攻坚工作落到了实处,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今年,在福贡经营草果初加工近4年的高军也即将迎来全新的加工车间,用石砖垒起的窑炉还有被煤炭熏得漆黑的墙面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电烘烤加工生产线。他对今年新一轮加工草果充满了期待。
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加工车间的工人。2018年,高军在鹿马登乡赤洒底村开设草果加工厂,村民阿都社就来到这里工作。搬运、烘烤、加燃料、监守……在加工厂工作的4年间,阿都社开上了摩托车,穿衣服也讲究了,每天都是笑嘻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
“怒江草果的采收期大概持续2个月,工资按150元一天结算,草果采收期结束后我们工人的收入在9000元左右。”阿都社算了一笔账,他笑着说换上了新设备,自己再也不用白天黑夜守着窑炉了。
视线一转来到怒江峡谷优果农产品有限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草果自然晾晒、煤炭烘烤、电热烘烤生产线井然有序。近年来,该公司集中技术力量进行草果种植与生产加工装置的改造,累计申报了15项实用新型专利。借助怒江乡村振兴及三区三州的优势,开发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怒江草果知名产品,延伸了草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草果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帮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熟练掌握加工工艺和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减少流转环节和成本,既解决当地农户部分就业问题,也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增收。
为实现全州草果产量翻倍、产值翻番,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在《怒江州草果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4年)》中,全州将对全州50%以上的烘烤设备进行改造,实现70%的草果无烟烘烤,无烟烘烤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以上,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宇丹 李丽 殷洁 马喆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