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珍稀鱼类管护局在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科研监测活动中首次采集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和土著鱼大鳍鱯
为对赤水河鱼类生物多样性组成和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摸清保护区内鱼类资源状况,2022年10月21至26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在小三峡、斑鸠井河段开展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此次监测共采集到金沙鲈鲤、岩原鲤、大鳍鱯、大鲵等15个物种。其中金沙鲈鲤、岩原鲤、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和赤水河土著鱼大鳍鱯首次在保护区科研监测活动中被采集到。渔获物中的大鲵全长98cm,体重8630g,是迄今发现的赤水河云南段的最大该物种。
大鲵俗称“娃娃鱼”,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位置,对生态系统有着自上而下的重要影响。其喜欢水体流速较缓、清洁、食物资源丰富且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环境,常被当作判断当地水生态环境质量的直接标准。大鲵食量大,主要捕食水中的鱼类、甲壳类、两栖类动物等。在赤水河流域大鲵所处栖息地内,大鲵的捕食对象白甲鱼、光唇鱼等均有采集到,表明流域内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大鲵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宜成长的条件。
近年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严格执行长江大保护政策的同时,积极开展水质、鱼类资源监测活动,并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日常监管、环保宣传等系列工作,为大鲵、金沙鲈鲤等珍贵鱼类的繁衍栖息营造了良好环境。目前,各项监测结果显示,赤水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标准,保护区内珍稀鱼类物种出现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珍稀鱼类管护局将建立更加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全力抓好做实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袁忠琴 龙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