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学习贯彻二十大 云岭青年逐梦录】云南「顶流」,“紫”定出圈!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0日 22:45:40  来源: 云南网

 

  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迈入制陶之路至今,陶泥流转于她手中,已有26年的光阴。

  田静收集、挖掘、整理了108道工序,对“窑火不断、传承千年”的建水紫陶制作技艺进行规范解读,让“千年记忆”真正成为流程清晰的“技艺”。她为乡村青年提供公益培训,先后培养出300名紫陶手艺人,帮助500多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助推非遗技术的传习转化。

  大多的传承人基本上生于非遗世家,对非遗文化耳濡目染,非遗技艺也大都从祖辈那里习得,田静接触紫陶技艺的过程则不太一样。在她的记忆里,爷爷一直有一把很宝贝的紫陶茶壶,每次将壶带出游玩后回家总是仔细擦拭。后来她被一家店里的紫陶壶深深吸引,与店家交流后得知这些紫陶壶均产自碗窑村,她便生出要去碗窑村拜师学艺的念头。那时候的碗窑村还是穷地方,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当田静来到碗窑村求学时,村里的制陶师傅大都不理解她为何要选择来”吃苦“,吃了很多次“闭门羹”后,田静终于靠自己的诚意打动了一位老师傅,这才得以留了下来。但当时的制陶技术还不具有系统性,或精于制泥,或精于造型,或精于烧制,没有人可以做到每一种技艺都样样精通。田静只能跟着几个师傅东学一点、西学一点。

  在碗窑村制陶师傅们的传授下,田静逐渐掌握了建水紫陶传统制作技艺。但田静并未就此止步,她在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提出新的想法。但老师傅们的回答总是:“不能那样做,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不能变。”怀着对制陶的热爱,以及“为什么不能创新”等疑惑,田静在家人与老师的鼓励下,考上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五年间深入学习了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陶瓷造型训练。

  学成归来后,她就在建水继续制陶事业,多年来不断挖掘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整理出淘泥12道工序、成型72道工序、烧制24道工序,共计108道工序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传承技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也造就了紫陶产品“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作为在“制陶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人,她深知系统学习紫陶烧制技术的不易,所以在传承之路上,她从来都对学生毫无保留。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传承要肯教。我在学艺之路上受的苦,走过的弯,我的徒弟们不必再承受,我想这就是陶茶居工坊在非遗践行路上最好的诠释。”2009年,还没被命名为非遗传承人的田静就开始带徒弟了,为了让学徒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田静细化整理了紫陶烧制传统技艺的每一道工序,帮助学徒系统掌握烧制技艺。十多年过去,田静门下已走出了300多名学徒,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学成之后都投入了现在正如日中天的紫陶行业当中,有了自己的事业。但田静仍未紫陶烧制技术的传承感到担忧:“我现在还缺徒弟!这个行业有上千数的从业人员,做建水紫陶的人不缺,缺的是能坚守好建水紫陶传承的人。”

  2017年,田静当选为云南省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史上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她积极撰写了多个关于紫陶保护与传承的提案上交全国政协,为紫陶的开拓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建言献策的同时,田静也在脚踏实地为非遗、为当地贫困人民做实事。她希望能靠自己掌握的非遗技术帮助人民脱贫,除了免学费广收徒外,田静还产生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想法。带着这个构想,她前往省内外多地,拜访了许多非遗技艺传承人,考察了不少职业技术学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支持。根据征求意见,又进一步完善谁来教、怎么教、谁来学等内容,最终形成完整的提案,期望以此解决当前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的“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问题。

  她设立的传习中心积极推动非遗技艺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结合,通过职业学校这个平台,培养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也为乡村振兴提供种类多样的“新职业”,带动村民致富、农村变美。鼓励引导各级非遗传承人对贫困地区人群开展技术传授等帮扶工作。

  2019年,田静在全国政协全会上提出《关于加大云南边疆地区非遗传习相关建设助力脱贫的建议》提案,建议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非遗手工技艺地区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立非营利公益技能培训机构;在2020年全国政协全会上提出《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提案,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在持续优化提案内容、跟进提案办理的同时,田静还利用全国两会的机会,与互联网领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交流,利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促进更多人了解、走近非遗,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受疫情的影响,田静实地调研的进程受阻,但她又开辟了“线上调研”的路径,定期和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各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情况及存在的症结。“线上调研”让她的视野更加广阔,了解的情况也更加丰富。2022年,她准备了一份《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的建议》,该提案在以往的成果上,聚焦“目前职业院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类专业的建设、发展并不理想,未能很好地发挥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推进非遗技艺传承的作用”的现状,大力呼吁要精准、合理地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科学、系统地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安排;深化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

  田静很好地结合了非遗传承人和政协委员两个身份,从保护非遗到传承非遗再到将非遗发扬光大,用非遗技艺带动就业,用就业带动乡村振兴。在她看来,将老祖宗的辉煌和智慧传承下去是责任,更是使命,而传承关键在人,人活则艺活。只有培养起一批具备专业紫陶烧制技能的人才,特别要针对农村山区里的贫困青年和妇女,通过非遗技术的传习转化,让他们成为手艺人,从而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她说:“中国有着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理应发挥出更大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云南非遗、匠心传承。新时代新征程,云南非遗文化、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将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云岭青年也将在非遗传承中主动承担更多使命和任务,以云南非遗的特有价值展现好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软实力,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郭小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