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昆明市金殿名胜区里,云南油杉、侧柏、干香柏、香叶树、银杏、云南山茶等4900余株百年以上古树名木依然茂盛葱茏。在钟楼广场一侧,28块云南名木展板格外醒目,成为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很多过往游客驻足观看。作为昆明市周边古树名木最为集中的单位,金殿名胜区也成为我省全力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古树名木保有量全国第一
古树名木被称为“绿色活化石”,不仅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还孕育了绝美的生态奇观,承载着群众的乡愁情思,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研、景观和经济价值。
云南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据全省古树普查统计,目前,云南省有古树名木103.8万株,位居全国首位。按类型分:有单株古树7.56万株,名木117株,古树群2109个、96.22万株。按等级分:一级古树59.22万株,二级古树27.98万株,三级古树16.59万株。
近年来,在国家林草局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为引领,坚持“全面保护、科学养护、依法管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切实采取措施,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全力推进全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我省把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全省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印发《关于加强古树名木管理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对全省古树名木进行挂牌管理的通知》,确保了全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明确了珍贵树种的范围,保护管理方法、措施、原则及奖励处罚有关规定。
以金殿风景名胜区为例,在对景区古树名木、古树群及后续资源进行巡查、梳理、监控、建档的基础上,园区编制保护复壮方案,并分期组织实施。同时,参与《云南省古树复壮》项目研究工作。近3年来,通过对滇油杉、云南山茶、昆明柏、干香柏、紫薇等在内的233株古树实施土壤改良、促根复壮、防腐修补、蛀干害虫防治、枯死枝条修剪等技术措施,促其树势的改善。
在昆明市阳宗海风景名胜区记者了解到,根据2018年古树名木资源摸底调查结果,2020年全区364株古树,按照古树管理系统统一编号一一对应挂牌保护,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建立区、街道、村(或单位)三级古树监测网络。
截至2021年底,全省一级古树和名木全部完成挂牌。截至目前,全省共抢救古树226棵,复壮古树708棵。
以品牌打造促进有效保护
走进位于昆明市呈贡区的万溪冲社区,梨树连片,与建设发展中的美丽乡村融为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2013年以来,万溪冲先后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森林乡村。2021年纳入国家森林乡村备选库,2022年获评昆明市两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示范村。
宝珠梨有900多年种植历史,万溪冲社区拥有连片宝珠梨果园4647亩、林地11350亩,是国家地理标准农产品“呈贡宝珠梨”的核心种植区和核心保护区。万溪冲社区树龄300年以上的有4206株,树龄100年以上的有5230株。如今,宝珠梨已经成为呈贡区,乃至昆明市的一个文化历史符号。2013年,“呈贡宝珠梨”获批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评审通过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为昆明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多年探索中,万溪冲社区走出了一条以品牌打造促保护,以发展创新促保护,以文化传扬促保护,以移栽、挂牌促保护的古树名木保护路径。有效实现了对包括宝珠梨树在内的古树名木的充分保护。
为切实做好对宝珠梨树的保护工作,万溪冲社区居委会制定《宝珠梨保护公约》,打造宝珠梨保护宣传照壁,并将其写入《万溪冲村规民约》,在宝珠梨保护等方面建规立制,对滥砍滥伐果树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为呈贡宝珠梨的传承和延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万溪冲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呈贡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宝珠梨园被征用。为做好宝珠梨的保护工作,传承呈贡宝珠梨历史文化,呈贡区政府积极组织开展被征用地块宝珠梨的移栽保护和就地保护工作。万溪冲社区近几年每年都涉及宝珠梨保护性移栽工作,社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移栽,确保宝珠梨树减地不减量,并确保移栽成活率。
依托宝珠梨文化,万溪冲社区连续举办十届“万溪梨花节”“万溪宝珠梨采摘节”系列文化活动,上榜省级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项目名单,提升了呈贡梨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近几年来,万溪冲社区宝珠梨及其深加工产业的年平均净产值为2600万元。
充分利用“呈贡宝珠梨”这一地标优势,促进宝珠梨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实现对古树名木的更好保护,万溪冲社区的探索还在继续。
省绿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古树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文物”,是见证历史变迁的“活教材”。保护古树名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今后,我省将通过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森林资源督查内容;健全法律法规机制,纳入“林长制”强化管理等举措,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科学精准地开展古树名木修复保护及宣传工作,让古树焕发新的容颜,让绿色“活化石”为绿美云南添彩。
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