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向盐碱地要粮! 八一农大大学生团队填补了大庆地区苏打盐渍土改良技术的空白
东北网12月1日讯 (记者 杨帆)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近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碱地曙光—盐碱地上崛起乡村振兴新高地”项目荣获银奖,这个团队解开了盐碱地的“密码”,填补了大庆地区苏打盐渍土改良技术的空白。
大庆市昆仑集团盐碱土改良水稻示范田。
“在大二学年,《土壤学》实习课上,老师总会指着土壤剖面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盐碱地这么厉害,连生命力最顽强的树都耐不住’,从此‘盐碱地’这个词便在心里结下一个疙瘩。”团队成员谷全伟说,也是那样的追问,我暗下决心要找到答案。而这个问题的追问人就是团队指导教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教师张明聪,从2013年起他便开始了探索,带着学生走访松嫩平原各处盐碱地,潜心于苏打盐渍土改良方向的研究。在张明聪老师的带领下,项目刚刚启动,没有课题和经费支撑,团队成员自费开展科学研究,带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先后在吉林大安市两家子镇、齐齐哈尔红旗种马场盐碱落荒土地搭起窝棚、建起简易实验室,大家一起抡铁锹、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
通过几年的研究摸索,研制了适合于不同作物的盐碱改良配套肥,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水分下渗速率,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通过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已验证改良剂在改良盐碱地的效果。
在吉林白城,当地老百姓普遍认为土壤盐碱和板结是影响水稻长势和产量的重要原因,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当地是典型的盐碱土,严重制约农作物生长。指导教师张明聪为老百姓开出“脱贫药方”——盐碱地改良。然而推广过程中,农户受困于传统思维,对于盐碱治理热情不高,甚至认为不切实际,也不愿“折腾”。在劝说种植户无果的情况下,团队成员选择种植示范田,用成绩说话。2017年借助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利契机,获批第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的研制及营销创业训练”,有效缓解科研经费紧张局面。
在团队成员和同学们的不断努力下,以项目为依托,不断完善技术方法,获得了不同地区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壤养分指标,建立了盐渍土养分丰缺体系,填补了苏打盐渍土分布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空白。同时,团队与大庆启隆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最终敲定在吉林大安市两家子镇的1000余亩落荒土地中选取100亩地进行盐碱地改良示范,从培育秧苗、土地整理到施用盐碱改良肥,照顾这片盐碱地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学校与盐碱地田块相距都几百公里,通过手机沟通,很多方面无法了解地里的详细情况,有时候连续开车往返700km就为去地里看一眼水稻长势。
2019年9月,在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两家子镇盐碱地改良试验田邀请专家进行实地测产,改良田实测亩产416.37kg,对照田亩产246.81kg,增产169.56kg,能够使种植户亩增收254.34元,以每个农户200亩落荒地计算,每年每户增收5万余元,增加粮食3.4万公斤,成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成员潜心于苏打盐渍土改良研究,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团队已总结出一套苏打盐渍土改良技术模式,产量提升30%以上,填补了大庆地区苏打盐渍土改良技术的空白。
并于2022年3月历经4年时间获批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综合改良苏打盐碱土的方法”。研制出盐碱地改良配套肥10余种,可显著降低耕层土壤pH和Na+离子含量,利于作物生长,团队成果已应用于大庆市、白城市、内蒙、宁夏和新疆等多个碱盐地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辐射1000余个乡村,近三年累计推广20万亩左右,每亩增投40元可增收200元左右,累计为农户创收3000余万元。
“提高盐碱地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同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让学生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更好地服务这篇黑土地。”张明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