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广东大中小学、科研院所基层站点蹲点采访,记录广大师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运用知识本领,投身创新实践,以实际行动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落地生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夜幕降临,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带着师生研究设计安全芯片,争分夺秒攻坚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广东工业大学是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该校集成电路学院建设,将有力支撑广东“强芯工程”实施。
集成电路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必须夯实基础科学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熊晓明说,当前集成电路的尺寸微缩已接近突破物理极限,此后要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才能找到创新发展的出路。
大学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黄威源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埋头钻研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智能识别系统研发,采集实验数据。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副经理蔡高琰随后赶来,两人一同翻阅笔记,核对指标运算结果。
“以前是研发人员‘单打独斗’,现在加入了高校师生的力量,帮助企业把工程问题凝练为科学问题,从而寻找科学解决方法,帮助产业一线攻关难题。”蔡高琰深有感触,高校科研与企业研发之间的“隔阂”打破后,双方携手完成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科研指导生产、科研支撑产业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不竭动力,推动产业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走在广东博盈特焊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电焊声“滋滋”不停,转身就可能“偶遇”一间实验室。焊接部经理郭俊飞说,借助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司与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对接,把实验室建在了生产车间里,既能同车间共享仪器设备,也让科研团队更贴近实际生产。
对于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的博士孙东磊及其团队而言,做研究就是要挽起裤腿下田种禾。这几天,他们又来到江门开平,忙着调整水稻和浮萍复合种植模式的细节。“以前埋头在实验室做研究,对成果转化的好坏并没有太多感受。”孙东磊说,如今亲眼见证研究成果一步步变为田里的收获,又从土地里发现了新的研究问题,做科研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更强烈了。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广东高校用科研反哺教学,激活人才培养新活力。
面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钱扬义及其团队聚焦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技能和教研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更直观地感知化学物质、理解反应原理。“‘新师范’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师范人才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符合当下学生特点的教具、实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推动法学教学和外语教学交叉融合,开设法学(国际组织创新班),建立全国首家涉外律师学院——广东涉外律师学院、全国首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构建起本硕博贯通、政府高校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广东师生和科研人员勇担科教兴国使命,积极开拓创新,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 姚昱旸(姚昱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