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社会热点 >> 正文
海南周刊 | 快哉东坡·生活家: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8日 10:50:28  来源: 海南日报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快哉东坡·生活家: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种态度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造墨图》(国画) 刘运良 作

文\海南日报记者 曹马志

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被贬,地方越来越偏,最远处,堪称九死一生的“海外蛮荒地”,袭来的风雨一个比一个大。苏轼如何求解这样的人生逆旅命题?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讲述了他心中的东坡先生。东坡的“快乐之道”,处逆境而不颓,直面风雨,在逆境中突围,寻求内心豁然开朗,给林语堂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州东坡肉、火烤羊脊骨、岭南荔枝……命运多舛,何不向美食,一口或可解烦忧。每到一处贬谪地,苏轼总是在困顿的谪居生活中,化身厨子,利用当地的简易食材,制作特色菜,不仅解馋,还为后世留下无数食谱。

“此心安处是吾乡。”追寻这些足迹,抚今追昔,让我们化身时光行者,搭乘一台“东坡号”时光穿梭机,在时间长河中遨游,眉山、黄州、惠州、儋州……停靠一个个历史的站台,走过东坡走过的路,感受着东坡经历的感受,触摸难忘的似水流年,采撷那些动人的东坡“生活图鉴”。

不负美食

当一枚创意“吃货”

生活不只眼前的困顿,还有诗和远方。乘着“东坡号”时光穿梭机,带着一份独特的生活美食地图,寻找一道道远方的人间风味,它们诞生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却有一个相同名字,那就是东坡美食。

浇上汤汁后,色泽红亮,新鲜出炉的猪肘子香气扑鼻……在苏东坡老家四川眉山,东坡肘子家喻户晓,“肥而不腻、耙而不烂、色香味形、入口遗香”,是当地人生活中格外钟爱的东坡美食,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这道菜。

这道名菜的诞生,背后有个充满烟火气的有趣传说。相传,有一天,家里要招待客人,妻子王弗炖肘子给客人吃,结果一不小心把肘子炖焦了。苏东坡看到后,觉得扔了可惜,动手改造,将烧黑的部分刮干净,又加入调料淋成汁浇在上面,客人尝后欣然点赞。东坡一次“神补救”,催生了流传千年的特色美食东坡肘子。

吃完东坡肘子,再来尝一碟爽口的东坡泡菜,还可以吃“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龙眼酥,东坡鱼……一道道地道的眉山美食,在东坡文化的浸润下滋味独特,流传千年,历久不息,香飘至今。

从眉山出发,行至黄州,这里有一道必打卡的特色美食——东坡肉。它的诞生过程更是打响了东坡“美食发明家”的名声。

被贬到黄州,苏东坡只任个虚职,收入微薄,生活十分拮据。东坡用物美价廉的本地猪肉,采用焖炖法,反复尝试,精心烹制的猪肉分外鲜美,着实饱腹,又美味。他还将手艺传授给当地人,焖炖猪肉的新做法逐渐传开,人们管这种焖炖猪肉叫“东坡肉”。东坡不仅下厨做猪肉,还下笔作了首《猪肉颂》,专门记录了做法:“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惠州时,苏轼还发明了一道特别的私房菜“火烤羊脊骨”,开玩笑直言,“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这样独特的吃法,等着吃骨头的狗都会不开心。原来,苏轼到惠州,收入少,买不起羊肉,就在街上买了便宜的羊骨头,回家用小火慢烤,烤熟后一点点剔出骨头带的肉屑来吃,美味似蟹肉。颇为自得的他专门给弟弟苏辙写了一份家书《与子由弟书》,其中专门介绍了火烤羊脊骨的发明过程和吃后感,一颗历经磨难而旷放豁达、极富生活情趣的心灵跃然纸上,读来亲切有味,感人至深。

半生贬谪命运多舛,苏轼却走到哪吃到哪,在美食中找到慰藉,俨然过成了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如今很多人眼中的“吃货”。

《东坡醉酒图》王涛 作 资料图

不负流年

为老百姓干实事

坚决不做自怨自艾、袖手旁观的过客。循着东坡逆旅之途,“东坡号”时光穿梭机来到了惠州(今广东惠州),探寻东坡的岭南谪居生活轨迹。1094年,东坡经过数月跋涉到达惠州,先为宁远军节度副使,随即改授建昌军司马,皆为没有权势的虚职,不得签署公事,薪水只发一半,活动也受监视限制。

仕途失意的苏轼,不以己悲,在当时岭南山水之间,人们总能看到东坡身影。

刚到惠州的时候,当地群众的淳朴热情,让苏轼暂时忘了被贬谪的苦闷,心中多了不少温暖。“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对于当时的场景,苏轼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欣然记录,直抒胸臆,“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老百姓没有因为他是被贬谪人士而轻视怠慢他,反而主动相迎,热情招待。

虽然位卑言轻,无权可用,但是苏轼还是保持赤子之心,不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尽力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暖民心。据说,在惠州期间,苏轼看到当地民众使用的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就亲自绘制插秧船图形,请工匠制造,加以推广应用,帮助民众提高生产力。

“他还利用溪水的落差,设计了水碓水磨,人们可以用来舂米、磨面,还研磨香粉。”东坡文化爱好者李学友深入研究过东坡在惠州为民办的实事,如看到民众缺医少药,便到处搜罗药品为人治病,想方设法化解当地居民和驻军之间的矛盾。据惠州文史学者王启鹏在其著作《苏东坡寓惠传》中考证,苏轼到惠州不久,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民众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方案,加快了惠州西湖的便民化改造。

“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谪居惠州的苏轼,还在惠州白鹤峰购地数亩,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筑屋二十间,准备在当地定居安度晚年。如今,惠州人将白鹤峰居所改为东坡祠,还建设了惠州东坡纪念馆,让人可以全面了解东坡文化,铭记东坡在惠州的功业。

闲不下来的东坡先生,仿佛忘了“戴罪之身”,每到一处就尽情打卡,留下一篇篇趣味横生的诗文“游记”,引得无数后来人被种草, 让许多地方成了“网红景点”,人气旺盛,泽被后世——

在最后谪居的海南儋州中和古城,东坡先生教书的载酒堂,经过多次保护修缮、改扩建,900多年后变身东坡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景区。中和古城居民丁子芹还记得,古色古香的东坡书院就像是家门口的“学堂”,她和同学从小就去学习东坡诗词,非常喜欢东坡文化,“东坡先生在村里带领村民挖的那口井,一辈辈人都自发保护着,东坡井水至今还汩汩流淌,尝起来清冽甘甜”。

不负生活

潇洒旷达乐活

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韩国强看来,苏轼屡遭贬谪,谪居之地愈发偏远,日子过得实苦,不止于饮食、居住,生活困难难以想象,但是他最终都能苦中作乐,越发乐观旷达,逐一化解应对,融入当地百姓,真正做到了“既来之,则安之”。

“春梦婆”的故事让人动容不已。据史料记载,在儋州期间,苏轼喜欢外出闲逛,有一次,情不自禁在田头唱起自己写的歌,歌词写的是他年轻时的富贵生活时光,正好碰到一个来田头给亲人送饭的阿婆。阿婆听到歌词,打趣说了一句,“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大意就是,“你往常的富贵,只不过是一场春梦罢了!”

阿婆一席话点醒了梦中的苏东坡,后来人们就管这个老婆婆叫“春梦婆”。他在《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中专门写道,“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人生富贵梦,转瞬即逝,淡然相待,大梦方醒的东坡感念这位不知名的阿婆,在诗文中记录。

在儋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件东坡趣事:相传,有一天,东坡先生去朋友家做客,突然下大雨,他就向当地百姓借了斗笠、蓑衣、木屐,道路多泥泞,他一路快走,溅起泥水,一路模样颇为狼狈。路旁的狗见了,追着狂吠不止。后来,很多画家以东坡笠屐图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东坡生活画像。头戴斗笠,脚穿木屐成为民间东坡的经典形象。

东坡是文人,写文章需要墨,但是当地落后,笔墨稀罕,他也没钱,怎么办?东坡发现附近有座山上长着很多松树,他想就地取材,尝试用松脂、牛皮胶等物混合制墨。过程很曲折,由于经验不足,松脂爆燃,柴房失火,幸好周边群众及时扑救保住了房子。“海南多松,己卯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发,几焚屋,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苏轼最终制成了墨,还炼制松脂,用以照明取暖。

苏东坡半生颠沛流离,但东坡精神从未流亡。此时,犹记得东坡第一次被贬黄州时,虽远离京城,一时失意彷徨,但是这次突遭的贬谪,也让先生于逆境中经受一番难得又难忘的“涅槃”洗礼。正如他在黄州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砥砺蜕变后的诗文遂成千古绝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东坡先生砥砺悟道的直抒性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溢于言表。苏东坡的生活,就像精彩的“故事会”,让人品味欲罢不能,余味悠长。“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美食

东坡酒醉血蛤。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炒东坡

炒东坡即炒猪大肠,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客家特色美食,也是惠州特色传统名菜之一。“炒猪大肠”又是一道苏轼喜爱的客家菜,相传苏轼在贬谪途中经江西赣州(同属客家地区)初尝此菜时就被其独特的风味倾倒。寓惠州后念念不忘此菜那特有的韵味,每饮必以炒大肠佐酒,百姓见其如此如痴如醉,常用炒大肠换取其墨宝,有的干脆就称此菜为“炒东坡”。

东坡豆腐

相传苏轼被贬至黄州,俸禄微薄,生活过得很是简朴,每次待客,他总是亲自下厨,想方设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食物。豆腐价格低廉,常常成为他的盘中之物。

东坡肉。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东坡肉

苏轼谪居黄州,生活十分拮据。在街市上闲逛时,发现黄州养猪的多,而且猪都是肥滚滚的,猪肉十分便宜。他就买些猪肉回家,借鉴黄州老太婆焖炖鸡的做法,将猪肉洗净,放在焖罐子里,用炭灰火焖炖。一时间,黄州家家户户都学着焖炖猪肉,并且,都管叫这种焖炖猪肉为“东坡肉。”

东坡泡菜

泡菜被称作川菜的灵魂。东坡故里眉山制作泡菜已有千年历史,至今家家户户都有泡菜坛。独特的气候,是蔬菜生长和泡菜发酵的“天造之力”。东坡泡菜占据了中国泡菜产业半壁江山。

龙眼酥。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龙眼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苏轼诗句描述的糕点最初被称作“千层饼”。敬仰东坡的眉山人通过揣测苏轼对糕点的描述,制作、改良出了龙眼酥。龙眼酥表面千层重叠,酥皮层次均匀,油酥浓香,细腻爽口,曾多次赴海外参展。

菜羹

谪居儋州期间,苏轼生活艰苦,有时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他尝试用青菜等简单易得的食材,制作被他称为“自然之味”的菜羹,满足食欲。

玉糁羹。资料图

玉糁羹

玉糁羹用山芋制成。山芋是农家极平常的作物,其貌不扬,但做成羹,则羹白如乳。受苏轼影响,儿子苏过在儋州也发挥聪明才智,探索富有新意的美食吃法。(曹马志辑)(曹马志)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