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学会了很多生活生产技术,将来我要发展更多的产业。”
“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发展种植业。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
近年来,地处中越边境线上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拉祜寨搭乘时代的春风,实现了从贫中之贫到逐步走向小康的“千年跨越”。一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深耕希望的田野,播种一个个小小的梦想,挥洒青春与汗水。
年轻党支部书记的“致富梦”
“在党的好政策下,才有我们村现在的发展。想起以前的生活,真是苦得很呐!”说起几年来走过的脱贫路,拉祜寨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王健设感慨万千。
曾经的拉祜寨,群众食不果腹,2015年时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600元。
脱贫攻坚以来,在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员帮助下,当地开始发展红米、有机茶叶、花椒等产业。现在,拉祜寨人均年收入已达14000元以上。
王健设是拉祜寨里第一个走出去务工的人,也是家乡巨变的亲历者。2020年,在全国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在外务工的王健设四处筹集口罩,自掏腰包将500只口罩寄回家乡,解了父老乡亲的燃眉之急。
近几年,村子的变化王健设都揣在心里、看在眼里。去年,他再也按捺不住回家创业的心情,与驻村工作组沟通后,毅然回到了拉祜寨。
这次回家,王健设还带上了来自广东的新媳妇余洁洁。“在广东的时候,王健设一直心系拉祜寨,每次过年回家后都会告诉我家乡的变化。现在他回家发展,我就想一起试试吧!”姑娘说。
勤快、踏实、肯干,这是拉祜寨群众对王健设的评价,也是余洁洁能下定决心与王健设回到拉祜寨的原因,“人勤快就不怕没饭吃。所以就很放心地跟着他来了。”
小两口在村里先是经营了一间小卖铺,后又开了一家烧烤店。站稳脚跟后,王健设又利用自家的3亩地探索三七种植技术,成功后要向全村推广,带领村民一起发展三七特色产业。
“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发展种植业。有了特色产业,就能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通过努力当上拉祜寨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后,王健设更坚定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信念,“现在我们要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整治村庄环境、打通特色农副产品销路,以后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说话间,他的眼里闪着光……
杨夫斗的“产业梦”
“我种了茶叶、木耳、玉米和香芋,相信明年会丰收的。”说话的人叫杨夫斗,曾经的他看到生人就跑,自从外出务工干了服装、建筑、渔业等工作后,他变得爱说话了,也是拉祜寨里见过世面的人。
一直以来,拉祜寨临时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对群众手把手教、与群众肩并肩干,“保姆式”地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地资源,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发展黑木耳、有机茶、花椒、草果、高原梨等经济作物种植。投入20万元资金修建拉祜寨养鸡场壮大村集体经济。
修建养鸡场以来,村委会聘用杨夫斗夫妻俩为管理员,主要负责喂养和鸡蛋回收等工作。“管理鸡场的收入一年有两万元,可以给家里添一台洗衣机,还可以给孩子们买几件新衣服……”杨夫斗说:“在家门口挣钱,既方便照顾老人小孩,还有工资领,这么好的事我以前想都没有想过。”
“杨夫斗是拉祜寨子里上进心、责任心比较强的农户,也是村民们口中的劳动模范和尊老爱幼示范户。”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宇飞说。
在生活富裕后,杨夫斗见到村里因天气干燥缺水灌溉,就自掏腰包请挖机帮村民挖水田。他也是村里第一个购买“铁牛”的人,经常帮大家翻耕农田。“以前我靠着大家帮助才活了下来,现在只要能帮助到大家,我都尽力去做。我们都要跟着党,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现在的杨夫斗,每天忙碌在自家的猪圈、鸡舍和小菜园里,“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学会了很多生活生产技术,将来我要发展更多的产业。赚了钱送孩子们上大学!”
今天的拉祜寨,有越来越多像王健设、杨夫斗一样怀揣梦想的青年回到家乡,带回在外面世界的见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让梦想拔节生长、熠熠生辉……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沈娅洁 李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