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阿佤人民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初夏,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青山如黛,绿意盎然。步入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村广场上矗立的一块巨石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上用汉语、佤语两种文字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回信中说:“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总书记勉励老支书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20世纪60年代,一首反映阿佤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新生、当家作主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边疆“直过民族”的阿佤人民告别原始社会生活,一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千年跨越”,《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对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感恩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阿佤人民沐浴党的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好政策,大大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到2019年底,沧源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阿佤人民整族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第二次“千年跨越”。
“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这样的标语,在阿佤山随处可见,反映的是阿佤人民的真情实感。为了把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报告给总书记,2021年,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摆脱贫困、过上全面小康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世世代代跟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信心和决心。2021年8月19日,总书记给10位老支书回信。收到总书记的回信,阿佤山顿时成了欢腾的海洋!“总书记,西代勐;共产党,西代勐……”(佤语“西代勐”是“很好、极好”的意思)总书记的回信宣读完,现场群众发自肺腑地呼喊起来。这一天,成为阿佤山的盛大节日。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班洪乡、班老乡边境村的三翁、三贵、俄松、三木嘎、尼红、赛金、岩翁、岩团、三木水、岩板10位老支书,20世纪70、80年代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人。如今,在新时代,他们又亲眼见证了阿佤山各民族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巨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党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不能有半点的含糊。”这是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给党员群众宣讲时,反复讲的一句话。
“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建设好我们的幸福家园。”老支书三翁说。收到回信的近两年来,沧源各级干部群众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自觉,开展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学回信、感党恩”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阿佤山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图为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细心传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云南日报记者 周灿/摄
2016年,佤族汉子赛茸接过老支书岩翁的“接力棒”,担任班洪村党支部书记。近两年,他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开办蜂蜜加工厂等,开发出野生干笋、红菌等特色山货,培养了一批“新农人”。他对记者说,“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对阿佤山的明天更加充满信心。作为新时代的村支书,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团结带领阿佤人民,把产业搞得兴兴旺旺,把青山护得清清秀秀,把边境守得安安稳稳!”
班洪乡党委书记马志坚告诉记者,总书记回信精神指引和鼓舞我们更加奋发拼搏,2022年全乡村集体收入合计299.4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49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回信中的要求和嘱托,感恩奋进,继续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描绘出民富边稳新画卷。”沧源县委书记唐兴平表示。
“总书记回信到佤山,山笑水笑云潮涌;木鼓声声传情意,古老边寨沐春风。总书记嘱托记心中,守土固边人心同;乡村振兴富边疆,民族团结共繁荣。”
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响彻阿佤山,唱出了阿佤人民在新时代进一步建设好美丽家园的信心、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真心、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决心。
记者手记:
一封回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着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动体现。走在阿佤山的村村寨寨,深切感受到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时刻激励和引领着边疆各族干部群众向着美好新生活阔步前行,同跳团结舞、同唱幸福歌。
(《求是》杂志记者 魏天舒 云南日报记者 刘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