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普洱茶,洇染开北回归线上的岁月静好
“普洱茶是岁月积淀的味道。早在1800多年前,普洱人的先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茶、制作茶、饮用茶、经营茶。如今,普洱境内生长着2700余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王,1800多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分布136万亩千年古茶树群落。”
5月21日,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千年茶韵·一城咖香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共普洱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任远征,热情洋溢地向大家推荐了《普洱茶记》中的“名遍天下,味最酽”的普洱茶。明代士人李元阳赞誉普洱:“藏之愈久,味愈胜也。”
发布会上,还邀请了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念东和澜沧古茶景迈山传统制茶技艺非遗工坊宣讲人、中华茶艺大赛金奖获得者崔明贤,分享了普洱茶的相关知识。
发布会后,环球网记者深入普洱茶主产区,进行深入采访,体会来普洱、品一壶地道普洱的惬意与浪漫。当那股茶香滑过舌尖,刺激味蕾时,你会悠然自得;感到岁月静好,这里就是一处别样的风景。
景谷“北大门”,黄竹集聚地
北纬22°49′——23°52′,东经100°02′——101°07′——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穿过。景谷是云南省第四个面积最大县,辖半坡、勐班、碧安、益智等4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凤山、景谷等6个镇。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
关于普洱茶的产区,2008年12月1日,中国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普洱茶是云南省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名茶。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国家标准中规定,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景谷县的景谷镇,俗称“小景谷”,位于景谷县北部,是景谷县的“北大门”。景谷镇地处无量山经济干线和“芒玉大峡谷”—“无量湖·大石寺”—“难搭桥”沿线的旅游景区中,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远近闻名的宜居之地。
茶产业是景谷镇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全镇共有茶园面积5.9万亩,其中现代茶园3.4万亩、古茶园1.6万亩、大树茶0.9万亩,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约2.8万亩,镇内涉茶市场主体共1032家。镇内年出产茶叶产量3000吨以上,年产值达4亿元以上;涉茶市场主体茶叶年收购量10000吨以上。
漫山遍野的茶树和流传百年的“景谷之茶、衣食万姓”俗语,显现出茶与景谷镇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景谷茶区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点是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颌中后段偏苦为其特点,时有轻发酵香甜味。”景谷县景谷镇文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石凤益,毕生弄茶,一语道破景谷茶的特点和玄机。
据老人们说,“文山”的傣语意思是“黄竹多的村庄”,这个是比较符合历史实事的。据了解,过去文山村黄竹遍地生长,辖区内的苦竹山村民小组便以竹命名。在过去,文山村由于较为偏僻,群众普遍过着苦日子,生活拮据。脱贫攻坚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文山村党员群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已经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藤条茶之乡”,好茶有好景
文山村地处景谷镇最东部,距镇政府18公里,是景谷镇最偏远的一个山地行政村。现共有人口594户2196人,是景谷镇的人口大村之一。群众主要从事农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其中,茶产业是文山村的支柱产业,茶园面积超过10000亩,其中已获有机茶园认证1000亩。
说起文山村的茶,最出名的要数苦竹山茶。
苦竹山茶叶产区以苦竹山村民小组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村民小组。茶园主要分布在山顶和半山腰海拔2200米左右的植被丰盛地带。苦竹山现有茶园面积890余亩,年均产量45吨左右。其中,100年以上古树茶园560亩,年均产量30吨,群众大部分收入源于茶叶种植。
“苦竹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经文献相关资料推断最早由吴三桂副将之子李虎,带领子孙种植。”文山村监委会主任李光谦介绍,当前一株最大茶树树高9.6米,树幅7.45米,最大干围147厘米。经专家推断,树龄在300年以上。
光绪年间,景谷进士纪襄廷带领村民继续种植,苦竹山茶叶种植逐步扩大。因品质优良,苦竹山茶也成了景谷镇好茶的主要产区。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古树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让苦竹山具有了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及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
苦竹山有“藤条茶之乡”的美誉,而藤条茶又被称为“会跳舞的古树茶”。名如其形,藤条枝形如辫,柔如藤,韵如柳。
藤条茶的产生与茶农对茶叶的采摘方式有很大关系。苦竹山茶农采摘茶叶时,习惯将一条枝干中所有叉枝及老叶修除,仅在枝干顶部留一片老叶;待下一次采摘时,继续修除老叶叉枝。年复一年,形成了茶树如藤条般细长的形状。
“苦竹山茶叶具有芽头肥壮、汤中带甜、入口略苦、茶香回肠、持久耐泡等特点。在农活之后的闲暇间隙,茶农们常把几片新鲜茶叶放到嘴里细细咀嚼,多有解渴解暑解乏之功效。”李光谦介绍,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茶叶拍卖会上,苦竹山的毛茶拍出了每公斤9800的高价,古树毛茶则拍出了10500远的价格。
苦竹山有好茶,也有好景、奇景——大石寺。
在气势雄伟的云岭无量山余脉南端,峰顶悬岩巨石之上,耸立着一座大石寺。大石寺位于文山村、文东村交界处的山顶悬崖之上,海拔2277米,岩高坡陡。大石寺绝顶就在螺蛳形盘旋的巨大砂石上,两个圆周高宽约100米的大砂石,一前一后,耸立在顶峰中央。大石寺的建筑,就建在这两个大砂石岩上。
大石寺包括三皇宫、天生寺、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五个宫庙殿阁,此外还有摸子洞、积米洞、一洞天、鹊桥石等奇景。历代骚人韵士,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观,是人们闲暇度假的好去处。
站在大石寺,环顾四野,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茶园,拱卫着这座古建筑。现在,这里成为拉动乡村旅游的一个景观。
“海”边有茶客,传承有后人
在普洱,生活在北回归线温暖的阳光里,回响在茶马古道悠扬的马蹄声里,熏陶在景迈山厚重的农耕文明里,品茗在普洱茶浓郁的甘甜里,沉浸在普洱咖啡醇厚的芳香里,会遇到无数种浪漫的可能。
当然,这里有最吸引人的“人间烟火气”。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朝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脍炙千古。
在景谷镇文山村委会下面,有一个形如“海子”的低洼地带,这里分布着三个自然村,自古以来,群众形象地称为海孜头、海孜中和海孜尾。这个狭长的地带,在两侧山丘的夹持之下,中间有水流过。
入夜时分,这里蛙鸣于野,露垂无声;星河如链,横亘面前……每天,有福气与星光闪烁、蛙鸣于野的环境中醒来的谢开富,都会边洗脸,边望着山坡下的这片洼地出神。
1971年出生的谢开富,已经在这样的美景中生活了半个世纪,也见证了“海孜”周边群众的变化。“海孜”边的山坡上,自古就有无数的古茶园,树龄都在两三百到五百年。这些祖辈栽种的茶树,滋养了一代代后人。近年来培植的台地茶的白茶,将这一带的茶叶提升上一个新台阶。
谢开富从小跟着祖父辈长在古茶园里,也从小学会了茶园的全套管理、采摘、炒茶技术。至今,“海孜”周围,还有一些老茶人健在,比如94岁的老奶奶李世芬和自己88岁的母亲李子秀,都还能炒茶。炒茶的技术和火候,仍让后生们望尘莫及。
至今,谢开富家里还有30亩古树茶和30亩台地白茶。平时的茶园养护,一家人还能忙得过来;但到最忙的采摘季节,就要邀请乡亲们帮忙……从请人帮着采茶的价格上,明显看出了乡亲们生活的改善。10多年前,请一名采茶工的价格是每天100元,现在则需要150元。
岁月催人老,时光的转换中,谢开富也年过半百,他将做茶的接力棒交到了后辈人手里。在后辈的孩子们中,外甥女婿尚洪刚是他比较看重的一个孩子。
2007年,尚洪刚成为“海孜”的女婿。那一年,正值普洱茶“崩盘”。那一年,尚洪刚看到了一个行业的“倒塌”,也知道了什么叫“物极必反”——此后,他专心做道路养护工程,养家糊口。
时光的流逝中,“海孜”的水还是缓缓流过低洼地带,流向远方。在时光和流水的流逝中,作为新生代的尚洪刚,既见证了普洱茶的“物极必反”,也有幸见证了普洱茶的“否极泰来”——2018年,在中国普洱茶国家标准颁布10年之际,普洱茶终于迎来了“第二春”,普洱茶产业成为普洱的第一支柱产业。
于是,尚洪刚逐渐喜欢上了喝茶,并一门心思投入到和茶相关的茶叶里。几年时间里,跟着岳父和妻舅谢开富学会了全套的种茶、制茶、品茶技术,要把景谷的茶叶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近年来,在政府层面,普洱市围绕“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的美好愿景,突出茶产业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把绿色有机作为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打响了澜沧景迈山、镇沅千家寨、宁洱困鹿山、墨江凤凰窝和思茅有机茶、景谷大白茶、低氟普洱茶等一批知名品牌。
2022年,普洱市茶园面积达209万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达50万亩,有机茶认证企业、证书和面积三项指标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总产量达14.46万吨,综合产值达392.46亿元,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文/丁一 张永直 张密 彭晓强 图/景谷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