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山水家园 甜蜜屏边丨“瞧”跟“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3日 17:04:59  来源: 云南网

  “每天的两班列车经过,是杨有光最‘繁忙’的时候,他32年来的守候,就是为了此刻与列车的相逢。”

在悬崖峭壁间挺立已有百余年的“人字桥”,至今每天仍有2列车从这里经过

  杨有光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远工务段的一名员工,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拿上手电筒,在隧道和桥梁间穿行,巡查隧道内外和大桥的整体状况,察看这座由钢板、槽、角钢、铆钉等2万余组构件和铆钉铆制而成的滇越铁路“人字桥”。“每天我都会在隧道和桥上来回走好几次,检查桥上的每一块落石,看看每一铆钉。”

  “喂!快靠边!火车要来了!”刚刚走上“人字桥”杨有光就在远处边喊边向记者跑来。“马上就要来火车了知不知道?现在火车是在2公里外停车休息,一会儿火车就来了。”守桥人们有他们自己的消息渠道,“人字桥”6位守桥员自发组建了一个工作群,前方的列车的有什么动向,隧道内的情况,都能及时交流,确保提早巡查,预警桥上及隧道内的游客。

“人字桥”两边的隧道总长约400多米,受到地形限制,隧道内没有路灯,记者打着手电走过,都需格外小心

  因为工作性质,无论逢年过节、严寒酷暑,杨有光和工友们都坚守岗位,哪怕轮休时也会时常关注桥和过往列车的安全。据当地湾塘乡的工作人员介绍,杨有光的家就在“人字桥”下的人字桥村,妻子也是6名守桥员的其中一位,连家里新盖的房子,开门的位置都应杨有光的要求,正对着人字桥,方便他时常关注。“我家就在桥下,抬头就是桥,吃完饭散步的时候我都会上来看看,捡捡两侧崖壁上掉落下来的石块,看看有没有‘熊孩子’藏在隧道里玩儿。”

  1991年3月1日,对杨有光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啊!是我开始守桥的时间,也是我入伍的时间。”刚参军就被分配到驻守人字桥的部队,开始了他们家第三代人与这座桥的故事。从一个刚刚入伍的年轻士兵到一名退伍军人,再到守桥32年的“人字桥”守桥员,这份责任与坚守也持续了32年。住在桥旁,守在桥上,不单单是工作 也是不舍与热爱。

正在给标示牌“洗脸”的杨有光

  在记者问起守桥的经历时,杨有光思考了很久才腼腆地说:“没什么特别的,我最特别的工作就是每天给他们‘洗洗脸’。”但在说起这“人字桥”时,杨有光侃侃而谈:“我爷爷就参与了这座桥的修建,我二叔是第二代的看桥人,我是第三代守桥的人。”这座桥的故事,杨有光可以从建桥开始一直说到今天。“我家里,就在床头边上,还放着这个桥,老以前的报纸和照片呢。”

  记者离开时,他还和我们反复强调,“你们走隧道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手机电筒的光太暗了,我把电筒借你们,你们走出去后就放路口,一会儿要来火车了,我不能离开桥。”就算不打手电筒,杨有光都不会踢到火车铁轨,似乎他和这里的蚊虫都有‘交情’。“每天巡视的时候我都要和它们聊聊天、说说话,隧道里有情况它们也会告诉我的。”说着,杨有光就走向了值班室,开始了他32年来再日常不过的工作。

  始建于1907年3月的滇越铁路“人字桥”,百年前就是世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精品力作,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工程”,由法国工程师保罗·波登设计,是中国工匠技艺与法国工业技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智慧与复杂自然条件的较量。早在1998年11月,滇越铁路“人字桥”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人字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多年来,在当地政府以及守桥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被保存完好的“人字桥”所吸引。看,挺立百余年的“人字桥”、穿行多年的米轨火车、坚守了32年的“守桥人”,游人们在不足6平方米的值班室前停下,听杨有光讲述人、车、桥,贯穿了三代人的故事。

  云报客户端记者 赵芸瑞 殷洁 屏边县融媒体中心 赵俊

责任编辑:何宣颖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