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看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千载天地人 万古山水茶 解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的精神基因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9日 08:38:00  来源: 云南网

  景迈山古茶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茶林从此拥有了世界级的名片,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目标是推动文明对话、保护文化多样性、助力可持续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而作为中国茶文化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代表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必然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景迈山蜂王树

 
一壶清茶凝聚天地精华 赓续“天人合一”的文明理念

  “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关于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精准表达,揭示凝聚天地精华的一壶清茶,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见证中外交流的历史,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早在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就有关于云南茶的记载,银生现为澜沧江畔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澜沧江流域不仅成为世界茶树的重要起源地,也是滇藏茶马古道重要驿站。“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位于这以茶为源、以道为始的澜沧江流域——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到西南热带季风惠泽,水热条件十分优越,加之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使这里成为世界山茶属大叶茶组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与分化中心,2013年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了“世界茶源”美誉。在布朗族、傣族先民进入以前,景迈山还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中有野生茶树。约公元10世纪,布朗族在迁徙途中发现了野生茶树,并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留了具有病虫防护和固氮功能的上层乔木树种,发明了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的近自然经营技术,而后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古茶林生态文化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迈山古茶林得到了各级政府有效保护,古茶林的规模、景观保持较好。

  秋风清,茶叶香。从空中俯瞰景迈山古茶林,云雾缭绕山间,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复合生态图景跃然而出,真是“人在草木间”,浑然天人合一的“茶”字画!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村。遗产地居住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据悉,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了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3片分隔防护林。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介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普遍价值标准包括能为延续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照上述标准,景迈山古茶林何以胜出?

  陈耀华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价值就在于这里是悠久的古茶林,种茶历史悠久,茶树树龄古老,是一部活的中国茶史。同时,还是智慧的古茶林、生态的古茶林、活力的古茶林,具有传统信仰体系、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传统茶文化、传统知识体系“四个传统”保护机制,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生产典范和人居环境典范,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其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对当今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手工制茶

 
一片茶林丰厚滋养众生 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的根脉

  本世纪初,在普洱茶的发祥地——普洱市,一个旨在更好保护景迈山古茶山、古茶林、古村落等遗存在内的景迈山山水人文的设想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申报世界遗产。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告诉记者,选择茶主题申报世界遗产,我们有三个方面的自信。一是中国是茶叶种植起源地,是茶的故乡,是中国文化代表性符号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不只是基于对我国资源禀赋的考虑,更是要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二是云南有着茶树始祖、茶树远祖的化石证据,有着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的实物遗存,也有着十分丰富厚重的茶文化资源,因茶叶生产和贸易形成的茶马古道,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煜煜生辉,在世界茶文化史上也赫赫有名。云南的茶文化资源,是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出自云南,是应立之功。三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这是遗产专家们反复研究和全面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这个景观体现了尊重自然的朴素生态伦理和土地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具有世界意义,对当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指示精神,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凝炼和培育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这个申遗项目。申遗工作于2010年6月启动,国家文物局领导亲临现场指导,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省文物局明确专人、派出团队驻扎景迈山参与具体工作,给予了精准性督导、专业性指导、实操性示范。

  自2020年启动申遗迎检工作以来,普洱市委、市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申遗迎检指挥部,整合市、县、镇、村、组5级行政单位和市县有关部门力量,充分依托专家团队,形成了高位化统筹、扁平化协调、集成化作战、一体化落实的畅行机制,及时将来自国家、省的决策指令具体化、清单化,安排到各个工作组,做到调度及时、落实有效。同时始终坚持“保护依靠人民,保护为了人民”,突出社区居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引导他们参与到遗产申报中来。先后与北京大学遗产中心、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在遗产管理、遗产价值阐释、申遗迎检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保证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景迈山茶农用上电商平台

 
一山青绿见证古今变迁 激活宝贵文化遗产生命力

  景迈山绿浪翻滚,茶园青青,见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岭大地深深扎下了根。

  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教授杨宇明认为,此次申报成功,中国云南作为野生普洱茶的起源地将无可争议地载入史册,为普洱茶正本清源。同时,近年来,云南各族人民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深化。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擦亮了云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名片。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走在全国前列。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全省长期以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云南践行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果。

  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说:“此次申遗成功也体现出我省对景迈山古茶树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近年来古茶树价值的不断提升,为改善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维护古茶树正常生长和古茶园生态系统,我省不断引导公众提升保护古茶树意识,压实政府和相关部门保护古茶树资源的责任,规范古茶树资源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从源头上保护和提升古树茶品质,助推云南茶产业提质增效。《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于今年3月正式实施,标志着云南用法治方式为古茶树资源保护“保驾护航”,古茶树保护范围划定、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古茶树信息数字化建设等工作全面启动。

  在申遗过程中实现不断升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13年来,在“保护管理、产业融合、促民增收、村庄建设、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方面实现创新性发展。

  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通过开展遗产申报,不但有效保护了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还逐步建立了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阐释、监测、法律体系;建立了遗产管理体系、法律保护体系、遗产监测体系、遗产阐释体系。

  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推动申遗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互促进。近年来,普洱市包括景迈山在内围绕茶旅融合,在产、学、研、文、旅领域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普洱茶有机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融合发展。

  促民增收取得新进展。出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奖补办法(试行)》,积极探索保护遗产促农民增收新路子,2020年来,奖补资金339万元。截至2022年底,景迈山居民人均纯收入2.03万元。

  村庄建设取得新突破。村庄规划更科学,整体风貌更协调,环境卫生更整洁,基础设施更完善,基层治理更有效,修订景迈、芒景村村规民约,对古茶林保护、传统民居维护、森林保护、卫生习惯养成等进行了约定,提高了村庄治理能力和水平。

  民族团结展现新面貌。品茶咏茶、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弘扬了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塑造了热情温和的民族性格,强化了茶林保护的集体自觉,有效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实践。

  文化传承呈现新气象。文化得到有效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展示,组织对当地民族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梳理,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千载天地人,万古山水茶,一山青绿见证古今变迁。

  如今,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景迈山最亮丽的品牌,成为云南各族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对于景迈山人和云南各族人民来说,既要坚守景迈山山水人文,坚守云岭大地“金山”和“银山”,接续保护文化根脉,又要与时俱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加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有之力,才是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宇丹 胡晓蓉 侯婷婷 王淑娟 胡梅君 沈浩 通讯员 张国营

  采摘茶叶 记者 陈飞 摄

 
 
展示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
——专家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向世人深刻阐述中国茶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以和为先’的民族团结精神、中国政府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世界遗产地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余剑明表示,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展现、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起源地的国际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余剑明介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2010年启动申遗。国家文物局的高层推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全程指导,普洱市委、市政府的责任担当,澜沧县委、县政府的全民动员以及世界遗产专家的智力支持和遗产地老百姓的参与,成为申遗成功的关键因素。

  余剑明表示,通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实现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通过开展文物建筑修缮、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绿化美化、道路边坡治理、民居提升改造,不仅有效保护了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改善了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延续了遗产地的世界遗产价值,而且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遗产申报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立世界茶文化产业园、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结合起来,推动申遗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互促进,推动了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民族团结进步展现新面貌。景迈山的世居民族布朗族、傣族、佤族、哈尼族世代以茶为生,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塑造了热情温和的民族性格。通过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又进一步增强了对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强化了茶林保护的集体自觉,呈现出团结和睦、生态文明、共谋发展的景象。

  云报全媒体记者 侯婷婷

 

新起点 新机遇

  9月17日晚,当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消息从沙特阿拉伯传来时,景迈山上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布朗族聚居的景迈山翁基古寨,近百名村民自发聚集到寨子中央的广场,燃起篝火、敲响锣鼓、载歌载舞,欢庆这个期待已久的重要时刻。

  在象脚鼓调伴奏下,“00后”姑娘玉南与寨子里的其他妇女表演了一段布朗族传统舞蹈。“申遗成功,我们由衷高兴。”玉南满怀期待地表示,可以预见,未来家乡的发展将受到更多重视和关注,村民们的生活、教育、医疗条件将越来越好。“作为新时代的茶农,我将用新的技术和方式宣传推广家乡的独特文化和优质产品,助力文化景观保护。也希望通过世界遗产的平台扩大朋友圈,认识更多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促进不同文明的沟通交流。”她说。

  “此刻,我所在的地方汇聚了世界的目光。有幸在文化遗产所在地见证申遗成功,这个经历永生难忘。”四川茶友张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着音乐融入欢乐的海洋。“申遗成功是一个新的起点,相信云南省、普洱市会把握机遇,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张涛说。

  在景迈山的另一边,景迈大寨的傣族群众同样点燃熊熊篝火,用一场欢快的象脚鼓舞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位于景迈村的景迈大寨是整个景迈山的重要交通节点,茶园面积1.6万亩,2022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景迈大寨村民砍团自豪地说:“申遗成功意味着全世界将共同保护景迈山,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未来景迈山的自然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得到更好传承。”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海 秦明豫

 

 

责任编辑:孙寅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