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社会频道 >> 云南看点 >> 正文
首页 | 邮箱    
景迈山 各民族共生共融的幸福家园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2日 21:52:00  来源:云南网

9月17日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这一独特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各族群众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的生态实践

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保护茶树,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为了保护茶树,景迈山的各村各寨都规定只采春茶和秋茶,春茶开采从3月到5月底;6月到8月30日是养护时间,禁止采茶;9月以后采收秋茶。养护茶树的约定,得到了村民的认同,村民自觉地让茶树休养生息。

  山滋养着茶,茶养育着人,人守护着山。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种植茶树、守护茶山,依靠茶叶、建设家园。对自然的敬畏、与之共处的智慧,造就了景迈山“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盛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居住在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各民族在茶树种植、村寨建造、生产生活等方面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创造了丰富深厚的景迈山茶文化。

  在景迈山,种茶、制茶方式多样,茶品类繁多、用途广泛,茶已深深融入村民的日常。傣族的竹筒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等等,无不特色浓郁、茶香扑鼻。茶叶既能饮用,也能药用、食用,也可作为馈赠亲朋的礼物乃至青年男女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定情茶”。

  茶祖节、火把节、泼水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节日,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景迈人,让来到这里的游客和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庆佳节。这些多样的民族节庆作为新媒介,见证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奋进力量。

  在景迈山,除了古茶林外,还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绿荫蔽日的参天古树、浓郁鲜明的民俗文化……行走在“千年布朗古寨”——翁基古寨,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近年来,翁基村民小组立足古茶资源和布朗族文化,打好“古茶”牌,做强做大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布朗族群众增收。通过打造集茶叶采摘、品茗和旅游、休闲住宿于一体的“产业链”,打响特色品牌,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筑牢民族团结根基。如今,翁基村民小组的茶叶经济总收入达5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

  居住在景迈山的各族群众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一条民族工作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财富的成功道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糯岗是景迈山脚下的一个千年傣族村落,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原貌。漫步寨中,伸手就能触碰古茶树和独具特色的傣族“干栏式”民居建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糯岗古寨感受傣族原生态文化。像糯岗老寨一样分布在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绝大多数都在种茶做茶,在布朗族聚居的翁基村“免费喝茶”的标牌随处可见,你可以走进任何一个茶亭,品一杯醇香的清茶。

  近年来,景迈山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保护利用、文创研发、民宿创建等方面下足功夫,独特的种茶技术、制茶工艺、品茶方式、民族文化、传统村落等资源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至今,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一年一度的茶祖节,到2023年已经是第1715届茶祖节了,它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灵魂。”苏国文说。

  文化遗产,是民族过往的见证。对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不遗余力地保护,显然有着更为深层的历史考量。

  作为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茶祭茶祖习俗”的传承人,苏国文曾在教育战线上工作40年。2004年,苏国文退休回到故乡,便致力于布朗族文化的挖掘、抢救,传承、弘扬。

  “一千年以前的古茶是你们留下的,一千年以后的现代古茶园,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种出来,一代传给一代!”苏国文强调。

  走在景迈山上的传统村落里,现代设施与传统民居、景迈山风貌很好地融合。传承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阐释,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相得益彰,使得这一古老的遗产,经久而不息、历久而弥香。

与自然相伴

与自然共生

各族儿女将用心用情

守护云岭大地

和美共生的自然画卷

  策划:段琪宇

  文案:杨景涵 王波

  摄影:陈飞 杨吉娟

  设计:张哲浩

  内容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日报、民族时报、普洱发布、澜沧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

责任编辑:李亭亭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