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与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联合完成了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鸟类资源本底补充调查。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龙陵县记录“在册”的野生鸟类种数达461种,分别占云南省945种鸟类的48.78%和我国鸟类记录种数1445种的31.9%,“在册”鸟类比17年前增加了202种。
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地处“世界物种基因库”高黎贡山山麓南延,保护区总面积5805公顷,是高黎贡山与滇西南各自然保护区之间动植物物种基因交流的“黄金”联结纽带。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多样性具有独特性和原始性,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据调查统计,目前已知的维管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和昆虫分别达2622种、706种和474种。其中维管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分别比2006年前增长了5.1%、51.17%。还发现了新物种高黎贡球兰和龙陵秋海棠2个物种。
鸟类是我国最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年来,龙陵县突出以鸟类监测为重点,立足实际创建了“合作化(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化监测)+智能化(红外相机智能化监测)+社会化(向社会摄影爱好者收集监测影像资料)”的“三化”模式监测。
“我们此次鸟类资源本底补充调查,增加了调查的强度和范围,共记录到鸟类种数为461种,比2006年记录的259种增加了202种。此次鸟类调查基本摸清龙陵县鸟类的‘家底’,填补了鸟类记录的‘空白’和丰富了鸟类多样性,也为我们下步如何加强鸟类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参与此次调查的我国动物学家、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韩联宪说。
自1995年成立龙陵小黑山保护区以来,先后与各科院院校联合开展鸟类野外调查和监测3次。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目前该县共记录到鸟类461种,分别占云南省945种鸟类的48.78%和我国鸟类记录种数1445种的31.9%。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62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近危(NT)等级以上的物种35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负责人杨培记表示,下一步,将聚合各方力量,共同加大对鸟类栖息地、候鸟越冬地的保护、监测等工作力度,更好地守护好鸟类的生存家园和保护好绿水青山,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云南网通讯员 郁云江 胡兴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