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丝路茶香︱跨越世界屋脊的川茶
(记者 司文雪 张瑷玥 杜沣韬 王冠楠)初冬时节,远方的雪山朦胧氤氲,远在1600多公里的尼泊尔伊拉姆千亩高山茶叶基地里,茶农们正在进行冬管期前的最后一次茶叶采摘。翻滚的嫩绿茶树垄,伴着清脆的马铃声,背着箩筐的农妇们哼着小调,劳作其间。细细观看时,她们采茶的手法显得极为熟稔,劳累还未显现,脸上只有喜悦洋溢。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 张瑷玥摄
这一次,“丝路茶香栏目组”走进了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这里同中国山水相连。“中尼茶产业合作,四川是重要的枢纽。”尼泊尔茶叶出口国家项目协调员特克·普拉萨德·卢伊特尔介绍。作为中国与尼泊尔交往密切的省份之一,四川与尼泊尔的交往历史非常悠久。
茶以载史
一缕茶香意悠长
“尼泊尔茶的种植历史源于1842年。当时,尼泊尔从中国引入茶籽,开始茶叶种植,先后在尼泊尔东部伊拉姆建立起ILAM和SOKTIM两个茶场,这是尼泊尔最早种植茶树并且生产茶叶的农场。”尼泊尔茶叶协会主席卡迈勒·普拉萨德·迈纳利表示。
千百年来,一片小小的树叶,在不同国度的茶人手中揉捻,在时光中发酵,穿越历史亦跨越国界。
绿茶、红茶、黄茶、黑茶……其背后是茶农们依照自然规律和相传的经验种茶、管理茶园,采茶工采摘、拣选茶叶,制茶师通过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等方式制作的复杂过程。千年茶文化在时光长河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各国风土人情交相辉映,“茶香”更浓。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 张瑷玥摄
作为中国的文化传播使者,借由蜿蜒曲折的陆路和碧波万顷的海路,茶香飘向了南亚乃至欧洲地区。
驼铃声声,千百年来以川藏线为主的中尼茶马古道在马队的铃声里翻越了无数次的喜马拉雅,在中尼人民之间运输着茶和盐,更传递着友谊和希望。
茶香婉转,道阻且长。绵长的一带一路中,贯通中土与西藏的茶马古道,筑成了一段民族团结与中外友谊的金桥。
史以鉴今
中尼合作的新“种子”
近两个世纪前,一颗茶籽远播尼泊尔,架起中尼合作与友谊的桥梁。如今,一个个四川乃至中国援助的技术、人才和机器在尼泊尔落地,撒下助力中尼茶业合作的“新种子”。
尼泊尔东部的“高山茶区”伊拉姆是当地茶饮的起源之地。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生长,沧桑又焕发着勃勃生机。
伊拉姆位于喜马拉雅雪山脚下,平均海拔2400米。这里空气稀薄、高寒、昼夜温差大,强烈的日照和来去无踪的云雾交替变幻。并且大部分茶园都分布于陡坡丘陵,周边森林环绕,种植及采摘难度高,特殊的地理环境反倒极其有利于高品质茶叶的形成。
每当问起当地人,哪一种饮料最能代表尼泊尔,答案毋庸置疑——“茶”。尼泊尔茶叶协会主席卡迈勒·普拉萨德·迈纳利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尼泊尔的茶园面积大约有2.7万公顷,茶叶年产量大约为2800万公斤,大半个尼泊尔,都跃动着茶香。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 杜沣韬摄
“我们很多机器都是中国制造,并且我们茶厂也有中国援助的相关技术人员培训茶叶知识,在所有的生产步骤中我们都使用到中国技术。如今,中国的设备帮助我们做出了高质量的茶叶,四川的茶远近闻名,我们希望能在尼泊尔推广川茶,同时也期望在中国开拓更多市场。”伊拉姆喜马拉雅桑格利亚茶叶生产商迪内希·拉赛利说。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 杜沣韬摄
继往开来
书写茗香天下的历史新注脚
茶,以草木之微,承载着文明与文化的磅礴之力。
在尼泊尔,中国的茶文化吸引了众多“铁粉”,杜鲁巴就是其中一位。对于茶文化,杜鲁巴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中国茶艺让我能准备并品味一杯芳香馥郁且口感极佳的茶,同时,我能够由此在生活的喧嚣中享受一段安静的时光。”
“茶是一方风土的凝结。”杜鲁巴这样描述茶。不同风土下长出的茶,也饱含多种不同的风味。“我品尝过多种四川的茶,每次都能带给我全新的体验,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到访成都的尼泊尔国家馆时,品尝过由川茶制造技术和尼泊尔茶叶携手制作的'尼泊尔有机红茶'。希望这片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叶子也能带着尼泊尔的特色重新回到中国。”
茶与中华文化相伴已走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在过去,茶作为外交的种子,曾沿着茶马古道,开启了一扇又一扇睦邻邦交的大门;如今,茶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符号,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国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茶香弥漫的“一带一路”,“和”意悠长。茶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书写时代新篇。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